警惕口腔危机:槟榔、与酒精的隐形杀手角色
在口腔健康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无声的杀手。口腔癌,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其背后有多种慢性刺激因素在悄悄作案。这其中,嚼槟榔、抽烟及喝酒堪称三大凶手,它们对口腔的长期刺激,犹如一把无形的剑,悬挂在每个人的头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嚼槟榔致癌的效应尤为显著。据国内众多医学中心的研究统计,高达八、九成以上的口腔癌患者有着嚼食槟榔的习惯。在台湾,这一习惯更是被公认为口腔癌的最大元凶。
当我们的口腔黏膜长期存在白斑、红斑,或是患有黏膜下纤维化症、口腔扁平苔癣等癌前病变时,再加上持续嚼槟榔、抽烟、喝酒的刺激,口腔癌的风险便悄无声息地提高。近年来,国内口腔癌患者的增加以及发病年龄层的下降,都与嚼食槟榔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嚼槟榔多久会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临床数据显示,平均时间为8.6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患者的口腔黏膜会失去弹性,对刺激性食物产生灼烧般的疼痛,严重时影响张口幅度,使口腔清洁、进食变得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只是单独吃槟榔,不加其他刺激性佐料,也足以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而对于那些已经患病的患者,他们中有88%有抽烟习惯,28%爱喝酒。这些习惯使得口腔黏膜一直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下。
口腔癌的危险因子还包括长期慢性有害刺激如抽烟、嚼食、酗酒,以及白斑、红斑、人类乳突瘤病毒、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口腔扁平苔癣、梅毒等。口腔黏膜长期遭受不当的物理性伤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面对这些危险因子,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尽管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刺激的敏感度也不同,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慢性刺激是口腔健康的隐形杀手。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应该远离这些危险因子,保持口腔的清洁和健康。
口腔癌是一个严重的疾病,我们需要提高警惕,认识到其背后的危险因子。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口腔健康,远离这些隐形杀手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