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害怕参加体检”心理应细分原因
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多的单位重视员工的健康管理,安排年度体检已经成为许多公司的标配。一项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调查显示,仍有一部分年轻人对体检持有抵触情绪。这项针对一千多名青年的调查揭示,尽管有97.2%的受访青年认识到体检有助于健康管理,但仍有高达45.2%的人害怕参加体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95后”群体中害怕体检的比例更是高达52.3%,同时有68.1%的受访青年担心体检会查出身体异常。
尽管害怕体检的人数不少,但体检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许多疾病在早期发现并经过预防和治疗后,效果往往非常好。例如,某些癌症若在早期被发现,是有可能治愈的。通过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超声检查等体检项目,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患慢性病的风险,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与其事后追悔莫及,不如提前做好预防,按时参加体检。
一些年轻人可能存在“不去体检就没事”的错误心理。但实际上,无论是否参加体检,疾病或患病风险始终是存在的。为了战胜疾病这个敌人,我们需要知己知彼。逃避体检的“鸵鸟心态”可能会让我们错失早发现、早治疗的良机。我们应该摒弃这种心态,积极面对体检。
一些人害怕体检并非毫无理由。有时候,让人焦虑的不是体检本身,而是体检后对于个别指标的纠结以及后续的排除疾病过程。一些人在体检过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复查,甚至可能因为一个不碍事的息肉或结节而经历一系列的检查。对疾病的过度渲染以及对检查结果的不当提醒可能导致一些人经历“虚惊一场”。不去体检的人则可以避免这种折腾,他们的身体也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对于青年“害怕参加体检”的心理,我们需要细分原因并予以区别对待。对于因懒惰、恐病等原因导致不参加体检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更新健康理念、宣传疾病知识等方式加以引导。体检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避免过度检查、“习惯性惊吓”等行为。体检机构不能单纯按项目收费,也不能通过检查阳性率等指标判断检查的合理性,这些都是导致过度检查的原因。消除或弱化这些原因,可以减轻体检焦虑,让人们以更端正的态度对待体检。
体检作为医疗的一部分,其普及时间相对较短,许多规则和流程还在不断和完善中。如何提升体检的精准度,避免“小问题”引发“大恐慌”,是值得我们共同攻克的难题。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相信害怕体检的人将会大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