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的食文化如璀璨的明珠般闪耀。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要数西汉时期的“枭羹”。据《史记》记载,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制作枭羹赏赐百官。由于枭的捕捉不易,这一习俗并未流传下来。
而后,粽子的出现成为了端午节的绝对主角。稍晚的东汉时期,粽子已崭露头角。直到晋朝,粽子才正式成为端午节的应节食品。当时的粽子,以黍为主要原料,粟子为伴,淳朴而自然。在讲究饮食文化的中国人手中,粽子的演变如同五彩斑斓的画卷,造型和内容都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变化。
说到粽子的造型,各地的特色真是千姿百态。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等,无不体现出匠人们的巧思妙想。粽叶的材料也因地而异,南方以盛产竹子的优势,就地取材用竹叶来包裹粽子。北方人则喜欢用苇叶,叶片细长而窄,需要两三片重叠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大,有重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玲珑可爱的甜粽。
谈及粽子的口味,那真是荤素兼具,甜咸皆有。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则甜少咸多。而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莫过于粽子里的馅料了。
以北京为例,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以小枣为主的小枣粽以及较为少见的豆沙粽。华北地区还有一种特色的粽子,用黄黍代替糯米,红枣为馅料。蒸熟后,黄澄澄的粘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美其名曰“黄金裹玛瑙”。
而在浙江湖州,粽子分为咸甜两种。咸的以新鲜猪肉和上等酱油为馅料,甜粽则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香滑适口。嘉兴“五芳斋”的粽子尤为著名,各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腊肉丁等馅料,包成四角小粽。大火煮三个小时后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
汉族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食品。在甘肃、宁夏一带,有一种发面做成的扇子状食品,表面撒有熟胡并捏有各式花纹,蒸制而成并涂上五彩,亦作为馈赠的礼品。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闽南的粽子则分为硷粽、肉粽和豆粽等。
在这端午佳节之际,各地的粽子如同文化的使者,传递着各地的风俗和情感。编辑推荐的最佳早餐时间因人而异,但在端午这一天,吃粽子无疑是许多人的最爱。享受这一美食盛宴的我们也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