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6月的一个清晨,黑龙江伊春市伊美区的沿街商户们惊讶地发现,自家玻璃门上的红色贴字广告那些熟悉而亲切的“熟食烤鸭”等标识被城管人员神秘地铲除了。这些标识虽简洁却便于顾客识别,且并未占用公共空间,商户们对此感到困惑不解。这一随即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2][5][7][8]^。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开始关注这一行动的背后是否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动机和依据。
一、背景与争议焦点
当地城管部门的官方解释是,根据《市容管理条例》的规定,“一店一匾”,商户玻璃门上的贴字属于“额外广告标语”,需要清除^[7]^。伊美区官方通报称,此次整改的初衷是为了“优化市容环境”,但在执行过程中却“与常态化管理目标背道而驰”^[2][3]^。商户和舆论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清理工作并未真正优化市容环境,反而增加了商户的经营成本,甚至有的商户反映每字自费重贴的费用高达百元^[5][8]^。舆论也对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忽视了便民需求,玻璃门上的贴字既不破坏市容,也无碍公共秩序^[3][6]^。执法过程中缺乏书面文件或协商流程,仅口头通知商户,这也引起了商户的不满^[5][7]^。
二、官方回应与整改措施
面对舆论的质疑和商户的不满,伊美区紧急召开会议,承认城管行为“违背管理初衷”,并承诺要求城管部门进行深刻反思,杜绝此类的再次发生。同时强调城市管理需以群众利益为先,平衡市容整治与商户权益之间的关系^[2][3]^。
三、同类揭示的深层次问题
此类并非个案,近年来多地频现的“撕春联”“清书桌”“铲红字”等争议性执法,揭示了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两大矛盾。考核机制异化,基层为应付检查而过度执行,将“创文”异化为“扰民竞赛”^[3][6]^。权力边界模糊,城市管理中行政权力与市场自主权的冲突日益凸显,如何界定“合理干预”仍需要制度进行规范^[3][7]^。这些警示我们,城市治理需回归服务本质,避免将“整齐划一”凌驾于民生需求之上^[3][6]^。
城市管理和服务应该以人为本,既要考虑城市的美观和整洁,也要兼顾商户的实际需求和市民的便利。希望此类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反思,推动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