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总是让人想起那句老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逢除夕的清晨,爷爷便会带领家中的男丁们前往祠堂祭祖。而女眷们则在家中忙碌地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其中卤鹅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它肥美的身姿被置于供桌的中心,象征着“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景。
年夜饭的餐桌上总是热闹非凡。热气腾腾的汤圆裹着红糖花生馅,每一口都蕴含着爸爸口中的古人用糯米祛寒的智慧。我最爱观看奶奶制作的品,那糯米团在她手中魔术般变形,转眼间就变成一只只可爱的小刺猬。蒸熟后,点上红点,仿佛能驱赶走所有的年兽。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伴随着金色的火花在夜空中绽放,绘出最吉祥的图案。
大年初一拜年时,我与姐姐必须穿上全新的衣裳,按照规矩给长辈们磕头。三叔公给的压岁钱,必须被小心地放入绣着金线的红布袋中,因为这样,福气才不会从口袋中溜走。如今,虽然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年轻人喜欢用手机记录下舞龙的盛况并分享到朋友圈,但老人们依然坚守着古老的习俗。元宵节前,不能扫地,那些爆竹燃放后留下的红屑被视作“红地毯”,要踩够十五天才够味。
这些习俗中弥漫着糯米的香气和硝烟的味道,就像奶奶酿制的桂花酒,越陈越香,让人沉醉其中。每当我在城里的阳台观赏烟花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祠堂供桌上的那盏长明灯。那灯光不仅照亮了夜晚,更是照亮了我们这些游子的心,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那份绵长的乡愁。
我想,这些春节风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让我们与家乡、与亲人之间有了更深的联系。在这些习俗的熏陶下,我们更加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每一个瞬间,更加懂得感恩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