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只是众多剧种中的一种。尽管其他剧种也面临着年轻人观众减少的问题,但我们的音乐教育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似乎更多地聚焦于革命歌曲的演唱,缺乏对学生们对其他音乐类型的引导。相较之下,德国的高中音乐课则涵盖了歌剧的内容,学生们需要了解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基本含义,并通过听赏和赏析来深化学习。
假如我们的高中音乐课程能够融入戏剧元素,无疑会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院。现实是许多高中音乐课程并未充分开展,又何谈与戏剧的结合呢?虽然国家对于文化的投入有所不足,部分歌剧院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但仍依赖国家的支持。这也与市场状况有关,因为缺乏观众,即使投入资金也难以见效。艺术需要通过教育来培育市场。
尽管有观点认为国外的年轻人也不常去歌剧院,认为观众主要是老年人,但实际情况是,歌剧院每天都有演出。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在特殊场合如参加晚会时穿着正装,享受歌剧带来的独特体验。尽管如此,仍然有一部分年轻人对歌剧充满热情,比如在一些热门剧目如《胡桃夹子》、《睡美人》和《魔笛》的演出中,现场的小朋友和成年观众都为之沉醉。
在中国,歌剧市场虽然起步晚,但具有巨大的活力和前景。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每年都有音乐季,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剧目丰富多彩,吸引了众多中外艺术家的参与。好的剧目和知名演员的演出更是场场爆满。可以说,就全球歌剧观众和市场而言,中国正处于上升阶段。我们不应将歌剧市场与流行音乐市场相提并论,因为阳春白雪永远只属于一部分人的享受。
尽管歌剧在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年轻人的关注度不高、教育缺失等,但只要我们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歌剧,这个市场就会持续繁荣。毕竟,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中,任何艺术形式只要有足够的受众基础和教育支持,都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