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本来的颜色
兵马俑的原色与未解之谜
当你想到兵马俑,可能会首先想到那浩如烟海的灰色陶俑,但在这群沉寂的战士背后,隐藏着一段色彩斑斓的历史。兵马俑刚出土时,它们的表面曾保留着十多种鲜艳的颜色。
一、原色种类
这些陶俑并非一开始就是我们所见的灰土色,它们的表面曾经充满了生机与色彩。颜色丰富到令人眼花缭乱,有如彩虹降临人间。红色系中,有朱红、枣红、紫红、粉红;绿色系则有深绿和粉绿;除此之外,还有粉蓝、中黄、橘黄、黑、白、赭等色彩。这些颜色是通过天然矿物颜料与生漆混合绘制而成,使得陶俑的色彩呈现出一种近乎真人般的细腻与真实感。
二、颜色的消失原因
这些鲜艳的色彩为何如今只剩下了灰土色?原因多而复杂。这些颜料是附着在生漆层表面上的。经过两千多年的埋藏,漆层逐渐老化,结构变得脆弱。当陶俑出土的瞬间,它们接触到了氧气,漆层开始卷曲剥落,部分颜料甚至在短短的10秒内就完全褪色。早期的考古保护技术相对有限,这也加速了氧化的过程。
三、特殊工艺与谜团
秦代的工匠们采用了一种“先烧制后上色”的工艺,这种工艺的使用,尤其是以生漆作为底层涂料,显示了皇家丧葬的高规格。有趣的是,检测发现部分紫色颜料中含有一种人工合成的物质硅酸铜钡。这种成分在自然界中并未发现,它的来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四、绿脸俑的争议
兵马俑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存在绿面俑。例如1999年出土的“绿脸跪射俑”,其颜色异常,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猜测。有人推测,这可能是与某些矿物质发生反应的结果,或者代表着某种特殊的身份象征。至今仍未有定论。
兵马俑不仅是陶土的堆砌,更是历史的烙印、文化的传承。它们身上的色彩,虽然大部分已经消失,但那些残留的痕迹仍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壮丽。每一个色彩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一个谜团,等待着我们去、去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