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化食品垃圾食品排行榜(膨化食品为何归类垃圾食品)
膨化食品:营养真相与选购智慧
膨化食品,如雪花年糕、薯片、虾条等,因其酥脆可口的口感和多变的口味,深受年轻消费者尤其是儿童的喜爱。由于其营养成分不全以及含油量较高,常被视为“垃圾食品”。那么,膨化食品真的没用吗?消费者又该如何看待和选择呢?
关于膨化食品的营养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薛勇为我们释疑。膨化食品是以谷物、土豆或豆类为主要原料,经膨化工艺制成的休闲食品。膨化本身是一种物理加工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原料受热或压差变化,使食品原料体积膨胀,组织变得更疏松,从而获得酥脆的口感。
薛勇指出,膨化食品并非全部为油炸制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膨化食品》将膨化食品分为油炸和非油炸两类。非油炸膨化食品如雪糕、馒头、爆米花等,是以烘焙等工艺为主制成的。从原料角度看,谷物、土豆、豆类等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由于膨化过程是在高温下瞬间完成的,很多营养成分的损失其实比传统烹饪要小。称它们为“无营养”并不准确。
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些企业为了保证膨化食品的酥脆口感,可能会添加较多的油和盐,导致这类食品的高热量、高脂肪、高盐。一些膨化食品为了追求口感和风味,可能含有超范围或过量的食品添加剂,存在健康安全隐患。但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可以适量食用。
在选择膨化食品时,消费者应更加留心包装,做到“两看”。首先是看标签,购买生产标签说明书齐全的膨化食品。标签应注明产品名称、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其次是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选择不使用氢化植物油和不含铝膨松剂的产品。
根据标准,食品必须标注四种营养成分含量和参考值,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消费者可以将其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指标进行对比,判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膨化食品虽然营养并不全面,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为“垃圾食品”。消费者在选择时,应更加关注产品的成分和营养价值,合理选择,适量食用。薛勇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大型超市销售的知名品牌产品,同时注意阅读产品标签和包装,做出明智的选择。如此,我们既可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又能保证身体的健康。解读食品标签:膨化食品的营养与选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食品,其中膨化食品因其独特的口感和方便性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如何在享受美味的明确其营养价值和正确选购方式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一下膨化食品的营养参考值(NRV%)以及选购、食用时的注意事项。
每100克(或毫升)食物的营养参考值(NRV%)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标识,它告诉我们食物中各种营养素占人体一日所需的比例。比如,一种膨化食品中蛋白质的营养参考值(NRV%)为10%,意味着每摄入100克该食品,就获得了成人一天所需蛋白质的10%。这一标识为消费者提供了直观的能量和营养摄取信息。
在选购膨化食品时,除了关注营养标识外,还需要仔细观察包装。膨化食品由于其高含油量,若保存不当容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变质。袋装膨化食品通过充入气体来隔绝空气,防止产品受潮氧化,同时保持产品形状的完整性。在选购时,消费者应选择密封充分、充气不漏气的产品。对于散装出售的膨化食品,由于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引起酸败,超过卫生标准,建议谨慎购买。
说到食用膨化食品,虽然它们美味方便,但并非健康食品。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食用前要检查产品的气味、外观和口感,确保无异常。虽然膨化食品好吃,但不宜长期暴饮暴食。长期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膨化食品容易导致脂肪堆积和肥胖。特别是对于正在身体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和儿童,更应注意合理膳食和均衡营养。大量食用膨化食品,尤其是饭前,容易产生饱腹感,影响正常饮食,导致多种营养素得不到保证,造成营养不良。
值得注意的是,膨化食品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中被列为“限制食用”等级,建议每周最多吃一次。除了青少年群体,一些糖类摄入不宜过多的人群或高血压病人,也应谨慎选择。
还需注意不宜空腹食用膨化食品。空腹时,身体对某些毒素的吸收更为容易,如膨化食品可能含有的铅、砷等重金属元素。造成食品中铝含量超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容器,如铝制工具和容器,可能导致食品铝含量超标;二是使用含铝膨松剂也可能造成铝超标。
正确解读膨化食品的营养标识、选购时注意包装完整性、适量食用并避免空腹食用,是我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保障健康的关键。面对种类繁多的膨化食品,让我们一起做个明智的消费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