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
【标题】:安徽的璀璨明珠:泗州戏
你是否曾被那独特的戏曲魅力所吸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的泗州戏,感受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一种深深扎根于民间的戏曲剧种。据传说,它发源于江苏海州一带,原为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太平调”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一种小戏。经过艺人传承和演绎,这一剧种逐渐在淮北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落地生根,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了具有安徽特色的“拉魂腔”泗州戏。也有传说认为泗州戏源于山东滕县、峄县一带,受到柳子戏等古老剧种的影响,后经苏北流入淮北地区。
早期的泗州戏,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化戏剧形式,从一人敲板演唱“小篇子”,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人协作的小戏班。他们采用柳叶琴(亦称土琵琶)、梆子、小锣伴奏,并有人声帮腔。直到20世纪初,泗州戏才逐渐登上舞台,成为备受瞩目的戏曲形式。如今,已有八个专业剧团遍布各地,活跃于城市与乡村。
泗州戏的唱腔独特且自由,旋律优美动听。演员可以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灵活调整节奏和曲调,自由运用各种花腔调门。这种独特的唱腔被称为“弦包音”或“怡心调”。在发展过程中,泗州戏创造并积累了大量曲调,特别是女声唱腔,尾声翻高8度,委婉动听,动人心魄。
泗州戏的表演朴实而富有乡土气息,擅长演唱农村题材的生活小戏和现代戏。其表演基础是在舞蹈“压花场”上发展起来的,“压花场”有许多独特的舞蹈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等。传统剧目丰富多样,既有小戏如《跑窑》、《小书房》等80多出,也有大戏如《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等50本。其中,《拾棉花》已被制作成影片,广为人知。
泗州戏的名演员如李宝琴、霍桂霞等,以其出色的表演技艺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尊敬。这一剧种以其活泼、动听、通俗和乡土气息浓郁等特点,在淮北、淮南及江苏北部一些地区极为盛行,业余剧团遍布城镇和农村。
泗州戏是安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