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网红遭换脸成不雅内容主角
近年来,AI换脸技术被滥用于制作不雅内容的事件频发,受害者中不乏一些知名的女网红。以下是关于这些事件的详细报道以及相应的法律应对措施。
一、典型案例
1. 产业链化侵权
令人震惊的是,多名拥有百万粉丝的女网红发现自己的脸被移植到不雅视频中。在境外平台,甚至出现了假冒账号,通过会员订阅的方式牟利,形成了一条从制作到贩卖的完整黑色产业链。某些不法分子更是提供“一键脱衣”的付费定制服务,单张图片收费从5元到20元不等。
2. 技术滥用手段
这些不法分子使用开源的换脸软件(如DeepFaceLab)合成视频,并通过社交平台建立所谓的“女神试看群”进行引流,以198-498元的价格提供“内部群”服务。他们根据受害者的知名度进行定价,每部视频的价格在30-200元之间,甚至支持明星和网红的“私人定制”。
二、法律应对
1. 司法实践
在杭州的一个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因制作传播AI换脸视频被以“制作、传播物品牟利罪”提起公诉。根据《民法典》第1018条,即使经过AI修改,只要公众能够识别出特定主体的特征,即构成肖像侵权。受害者可以主张经济损失及精神赔偿。
2. 监管进展
为应对这一问题,2024年8月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明确将伪造内容纳入治理范围。2025年的网络直播新规要求平台建立AI审核系统,对换脸内容进行实时识别并拦截。
三、维权建议
1. 证据固定
受害者应通过司法联盟链存证(如区块链存证技术)固定证据,公证侵权内容传播路径及获利证据。
2. 维权途径
受害者可以向平台投诉要求下架内容,向网信部门举报违法信息,提起民事诉讼索赔(肖像权/名誉权),甚至当涉嫌刑事犯罪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该类案件的维权成功率正在逐步提升。例如,2025年某主播通过举证AI合成痕迹,最终成功获赔18万元精神损失费。我们强烈建议受害者及时寻求专业的法律支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加强法律监管,保护个人的权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