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室廉价常用药一药难求
健康时报专访报道
曾经的村卫生室常备的常用药物,如正骨水、别嘌醇胶囊、云南白药粉等,如今却难以配齐。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的村医唐德向健康时报透露,现在越来越多的廉价常用药在市场上难觅踪影。
近年来,健康时报记者发现,廉价药物短缺已成为基层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这种短缺现象背后的原因多元且复杂,涉及自然因素、原料药短缺、企业盈利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唐医生在基层做村医已有20多年,他亲眼见证了药品配置的变化。他提到,对于乡村基层的人来说,一些小病小痛都需要到村卫生室治疗用药,但现在只能购买到价格昂贵的药物,那些廉价常用药已经几乎买不到了。
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显示,一些常见的廉价药物,如复方氯唑沙宗胶囊,其生产厂家因利润分析而调整生产形式,目前主要生产的为片剂或分散片,胶囊形式已几乎不存在。云南白药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价格低廉的粉状药物已经基本退出市场。
在甘肃省天水市的一家乡镇卫生院,村医也向健康时报记者反映了类似的问题。很多在村民中口碑极佳的廉价药和常用药出现断货现象。例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注射液和高血压常用药硝苯地平都面临短缺问题。
廉价药短缺的背后,除了利润极低,还有替代药种类多的原因。有些药物因为临床效果更好的替代药品的出现而逐渐消失。国家政策、企业生产积极性、基层用量少、配送难度等因素也对药物短缺造成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的一位皮肤病学专家指出,临床上一些治疗效果很好的老药越来越难买,部分原因是价格太低,企业不愿生产;另一部分原因是有了新的替代药品可供选择。对于市场缺失的廉价“特效药”,可寻找相同药效的替代特效药。
国家和地方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尝试通过多项政策来解决。例如,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短缺药品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机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为解决廉价药短缺问题,曾有5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6条建议,包括建立廉价药短缺药目录、纳入国家定点生产、给予政策支持和补助、药品注册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加快价格改革步伐和建设中国廉价药紧缺预警体系等。
村医唐德表示,如今廉价好用药的短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百姓的切身利益,呼吁国家和地方能更加重视这个问题,出台更多有效的政策来解决这一难题。这不仅是对医疗体系的挑战,更是对基层百姓健康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