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们可以预防的癌症
近期媒体报道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一个年仅两岁的男孩被诊断出患有肺癌,成为了我国已知最年轻的癌症患者。这个令人痛心的案例引发了广泛关注,让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无辜的孩子究竟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面对肺癌这个“癌症第一杀手”,我们该如何预防?
今年11月,我们迎来了第九个“全球肺癌关注月”。中国癌症基金会的控烟与肺癌防治工作部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借助“直击肺癌一分钟行动”,向公众深入解释了何为“三手烟”以及肺癌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我国是世界肺癌大国,每年因肺癌死亡的人数高达60万。肺癌已经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尽管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但肺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难题仍然存在。传统的手术、化疗和放疗手段在晚期肺癌治疗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
支修益教授指出,肺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其高发因素主要源于人类自身的不良行为。预防肺癌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远离和危险致癌因素。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三手烟”的危害。许多人可能已经知道“一手烟”和“二手烟”,但对于“三手烟”却知之甚少。支修益教授解释说,“三手烟”并不是燃烧的烟雾,而是燃烧后的残余物,包括多种高度致癌化合物,如氢氰酸、丁烷、甲苯等。这些有害物质会附着在我们的头发、皮肤、衣物以及室内物品上,长时间无法消散。即使吸烟者已经离开,这些有害物质仍然会存在,并可能对家人尤其是孩子造成危害。
研究表明,儿童暴露在烟雾环境中的时间越长,其阅读能力越差。婴幼儿长期暴露在烟雾微粒环境中,即使含量极低,也可能出现神经中毒的症状。支修益教授呼吁公众应该充分认识到“三手烟”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除了加强控烟宣传外,还应该采取更严厉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措施。对于那些具有广泛公众影响力的场所,如影视作品等,也应该加强监督,避免吸烟镜头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餐馆、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的禁烟措施也需要更加严格,以保护不吸烟者免受“二手烟”和“三手烟”的危害。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医生等卫生工作者的吸烟行为对宣传教育和控烟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支修益教授呼吁医生应该率先,为公众树立榜样。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肺癌的侵扰,保护我们的健康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