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糖果不好被质疑?
从人体的生理需求出发,适量补充食糖对健康的益处备受营养学家的关注。他们强调,掌握“适量”这个关键“度”至关重要。对于普通人而言,每天制糖60克,即每年约22公斤,是比较科学的。对于居住在高原地区或从事重体力活动的人,由于消耗能量较大,可以适当增加糖的摄入量,但也应有所节制。老年人群则应当适当减少糖的摄入。
关于多吃糖是否对健康有害的问题,在食糖消费量较高的发达国家曾引发广泛争论。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经过长达三年的调查研究后指出,除了可能导致龋齿外,蔗糖并未发现对其他健康有危害。他们明确否定了四点误解: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等疾病并非由食蔗糖引发;蔗糖与胆结石症、儿童多动症无关;蔗糖并不会特别使人增肥;食蔗糖也并不妨碍人体对其他必需营养成分的吸收。将糖视为致命的饮食原料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减少糖分的摄入反而可能导致其他危害。例如,脂肪在能量摄取中的比例会相应升高,增加高脂血症和心脏病的发病概率。为了维持大脑的正常运转,必须保证大量营养物质的摄取,其中葡萄糖是主要成分之一,广泛存在于我们平时摄取的糖分中。过度避免糖分可能导致大脑失去葡萄糖的来源。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因为担心发胖而远离甜食甚至限制主食的摄取。尤其是年轻人,主食在三餐中的比例越来越低,从而误入了葡萄糖摄入不足的误区。对于热衷于减肥的人来说,应充分认识到糖分对大脑功能的重要性,不可因噎废食。
研究表明,吃糖并非肥胖的唯一原因,只有同时摄入过多的糖和脂肪时才会导致发胖。糖尿病也并非由吃糖引起,而是由于胰岛功能受损所致。正常人摄入适量的糖并不会引发高血压或糖尿病。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的食糖量远远不足,人均每天仅摄入约15克糖,年人均食糖量不到6千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糖摄入过多而是过少。当人体糖类摄入不足时,会分解蛋白质、脂肪来供给机体能量,这可能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目前世界人均食糖年消费量为25.6千克,发达国家则达到40至50千克。在此背景下,我国人均食糖量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从宏观角度看,我国并不存在因食糖过多而引起的健康问题。为了减肥和控制中老年疾病,不摄入糖并不明智,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脑力活动的人来说,适量摄入糖分是有益无害的。
不必完全忌糖,而是需要适量摄入。人们应将糖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完全避免或过度摄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不仅要关注吃什么,更要关注如何科学地吃。在享受美食的我们也要关注食物对身体的影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