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是医生的“神助攻”
初次见到小刘,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被父母宠溺过度的男孩,虽然已经步入成年,却依旧显得稚嫩。长期咳嗽困扰着他,他始终未予足够重视,只是简单地认为是吸烟所致,尽管他有过的想法,但始终未曾付诸实践。
五年前的一次体检中,小刘被查出血糖升高,然而他却对此置之不理,既未调整饮食,也未监测血糖,更未按时服药。他对自己的健康毫不在意,甚至以“我死都不怕”的态度来面对这个问题。
一次突然咳血的事件让他不得不寻求医疗帮助。虽然这次经历让他短暂地感到惊慌,但在接受止血治疗后,他又恢复了以往的态度。经过痰检后,医生发现他患有肺结核,并且从他的痰中检测到了结核菌。与此考虑到他的糖尿病状况,医生们开始强调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尽管医生们反复强调,小刘却始终未能积极配合治疗。
在一次深入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小刘内心的挣扎。他认为自己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因此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为了帮助他重新树立信心,我开始向他普及结核病的相关知识,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以及糖尿病的危害。我告诉他,只要积极配合治疗,疾病是可以治愈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刘逐渐认识到结核病并非绝症。他的情绪逐渐好转,并开始积极配合治疗。三个月后的一次复查结果却让我们感到震惊他患上了耐药肺结核。面对这个消息,小刘却表现得十分平静,他问我:“耐药结核能治吗?”我告诉他,只要按时服药,是有可能治愈的。于是我开始为他调整治疗方案。然而三个月后复查时却发现他的病情并未得到缓解反而恶化。这让我深感困惑并安排他进行进一步检查。
在住院期间的小刘变得郁郁寡欢,服用结核药后感到胃部不适并出现进食困难的症状。我意识到他的心理问题可能对他的治疗产生了影响于是再次与他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这次沟通让我了解到他的家庭背景以及父母对他的态度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自卑感。我深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于是我联系了他的父亲与他进行沟通并解释了结核病治疗的重要性。小刘的父亲表示会好好照顾儿子陪他度过这段艰难时期。
在医疗实践中我们往往注重治疗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是我们最重要的盟友他们的信任、理解和配合对治疗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取得治疗的胜利。
通过小刘的故事我们认识到在医疗实践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共同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作者为北京胸科医院结核内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