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的急性蚊媒传染病,它有一个令人畏惧的别称“基孔肯尼亚热”。它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发的,这种病毒于1956年在坦桑尼亚首次被发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一疾病的全貌。
一、病原与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的病原体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它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叮咬,形成了“人→蚊→人”的城市传播模式和“动物→蚊→人”的森林传播模式。患者、隐性感染者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猴子、猩猩)都是这一疾病的主要宿主。
二、临床表现
该病的潜伏期通常为2-12天,多数病例在3-7天内发病。典型症状包括突发的高热(可达39℃),可能呈现双峰热型;剧烈的关节痛,主要累及手、腕、踝等小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以及躯干和四肢出现的斑疹或丘疹,伴随瘙痒。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恶心、结膜充血等症状。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能需要特别关注,因为他们有可能出现脑膜炎等并发症。
三、流行现状
近期,基孔肯雅热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疫情。例如,法国的马约特岛在2025年5月底进入了疫情阶段,累计报告了560例病例。留尼汪岛自年初以来确诊超过5.2万例,死亡15例。印度特伦甘纳邦在2024年底也爆发了疫情。这些疫情提醒我们,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工作仍然严峻。
四、防治措施
对于基孔肯雅热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镇痛等。预防方面,首先要灭蚊,通过清除积水等方式减少蚊虫的孳生。个人防护也很重要,建议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并在房间内安装纱窗。疫苗方面,美国建议18岁以上前往疫区的人群接种,但孕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评估风险。
五、注意事项
基孔肯雅热的症状容易与登革热混淆,因此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如IgM抗体或病毒核酸检测。患者在恢复期可能会遗留关节僵硬等问题,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管理。面对这一疾病,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了解其特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