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因在网上发表对考研机构的差评而遭起诉的案件逐渐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梳理及其所引发的法律争议的。
一、事件核心经过
案件背景: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张铭(化名)购买了“文科考研网”的复试课程,使用后感觉课程质量一般,遂在知乎上进行了匿名评价。他的评价中提到了机构的一些不良行为,并使用了“文考虎视眈眈在微信上拉架,谁敢实名谁必定被网暴”等表述。另一用户“马倩”也因类似的评价被起诉。
法院判决: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人民法院一审认定,张铭的言论中的“虎视眈眈”“网暴”等用词构成了对机构名誉的侵犯。而“马倩”的差评同样被判为侵权。两人需公开道歉,并分别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目前,此案尚在上诉阶段。
二、争议焦点
1. 差评自由与侵权界限
支持差评的一方认为,消费者有权基于自己的真实体验对服务进行评价,如果因为差评而需承担责任,那么这将严重抑制舆论监督。而机构方则辩称,差评需要客观公正,张铭的言论已经构成了诽谤,且机构否认存在泄露考生隐私或网暴行为。
2. 法律争议
法院认为,如果差评含有侮辱性词汇(如“恶心”“虎视眈眈”)或存在失实陈述,那么可能构成侵权。部分学者指出,合法的差评应当受到保护,只有在存在虚假交易、事实失实或过度偏激的情况下,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三、社会反响
此案件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和质疑。许多网友认为,匿名评价仍被追责的做法可能削弱消费者在网络上的发声意愿。此案也暴露出了网络评价机制与法律保护的冲突,许多观点认为,需要明确区分“正当批评”与“恶意诋毁”的标准。
此案件不仅关乎个人言论自由与机构名誉权的冲突,更反映了网络时代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企业名誉权维护之间的复杂平衡。随着网络的普及,如何合理保护消费者差评的权利,同时避免恶意诋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案的后续进展,无疑将为我们提供更多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