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经典之作。人民教育出版社从1961年首次收录这篇课文以来,所有的教材版本,无论是1992年、2001年还是2016年版,都坚定地使用了“是人也”这一表述。这一传统一直沿袭自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和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古籍。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股关于这篇课文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文中的人物描述是否应该是“斯人”。许多60后至00后的网友普遍回忆中的版本是“斯人”,这一现象可能源于影视剧的误传、网络上的不实信息,或者是某些地区教材(如沪教版、鲁教版)的影响。尽管有传闻称,某些出版社在2021年曾参考《孟子译注》将“是人”改为“斯人”,但这个说法并未得到权威的证实。
实际上,“是”与“斯”在古汉语中都有“这”的意思,所以两者在语义上并没有错误。这场争议只是由于人们用字习惯的不同而已。今天(2025年),人教版教材依然坚持使用原始的“是人也”的表述,这也证明了之前的所谓“修改”其实只是一场集体记忆偏差的现象。
这场关于课文表述的争议,也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一个小小的字眼变化,就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讨论。但我们更应该相信,教材的编纂者们会根据历史背景和语言习惯,慎重选择每一个用词。因为每一个版本的变化,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希望我们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这样的争议,不被网络上的不实信息所误导,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