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的雷暴哮喘纪实
2023年9月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天气席卷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而这场天气背后却引发了一场关乎健康的危机“雷暴哮喘”。这一导致大量市民集中就医,当地医院急诊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医院急诊就诊实况
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和儿科急诊,我们看到了紧张而有序的一幕:患者人数激增,主要症状为咳嗽、喘息、胸闷气短。急诊科单日接诊量达到了惊人的1000余例,创下了历史峰值。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当晚的急诊量也从平日的300例骤增至600例。
这些患者中,多数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而此次首次哮喘发作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在儿科急诊,一些之前没有任何鼻炎症状的儿童也突发呼吸困难,急需治疗。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医院方面迅速应对,抽调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支援急诊,增设雾化、吸氧设备,并延长接诊时间至凌晨。尽管压力巨大,但医院的药物供应并未出现短缺情况。
二、原因分析
这场雷暴哮喘的发生并非偶然。一方面,雷暴天气导致蒿草花粉浓度骤增,而暴雨使得花粉颗粒破裂,形成更易吸入的微粒,从而引发过敏反应。数据显示,当晚20时的花粉浓度峰值与雷电活动时间完美重合。
另一方面,呼和浩特地区蒿草分布广泛,每年8-9月为花粉传播的高峰期,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基数较大,这也是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后续情况
随着9月3日雨后的到来,成人患者数量迅速回落,但儿科急诊仍持续接诊零星病例。卫健委对此次进行了确认,并提醒“雷暴哮喘”的高危人群需要加强防护,以避免类似的健康危机再次发生。
这场雷暴哮喘不仅考验了呼和浩特市的医疗体系,也让人们更加关注气象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希望这次能引发更多人对健康防护的重视,共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