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新篇章:深化改革,匹配人才供给与需求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显著,从明确地位和责任,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推动普职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2022年5月正式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针对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和偏见,《意见》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渠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融合。这样可以让不同禀赋和需求的学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让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从“找工作”转向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
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打破偏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上升通道而言,职业教育“天花板”的垄断正逐渐被打破,职业本科等教育形式的出现,初步建立了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融合机制。
《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继续深造,也可以就业,或者先就业再继续深造,最大限度地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成长成才。
三、省域职教体系,匹配人才供给与需求
针对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低的问题,《意见》提出了建设全市产教综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将以区域和行业职业教育体系为框架,构建中央与地方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有效机制。
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们正忙于新一代智能焊接技术平台的学习。该校激光与焊接技术应用研究所的教师王军表示,许多先进制造企业急需高级焊接技术人才。为了匹配这些需求,学校为相关专业定制培养了20多名专业人才。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推动普职协调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省域职教体系以及匹配人才供给与需求,我们相信职业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新时代,为职业教育的未来贡献力量。在当今中国职业教育的宏大画卷中,双证教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专业领域的领航者,他们的身影占据了半壁江山。全国范围内,职业教育集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教融合的实践案例层出不穷。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超过1500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企业,21个城市的产教融合试点也在稳步推进。更令人振奋的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共筑的实习实训基地已达2.49万个,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覆盖了1000多个专业点,让更多学生得以在实际操作中锤炼技能,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意见》的出台,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其核心任务是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双证教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引领学生们在开放的产教融合区域实践中心中拓宽视野,锤炼技能,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和巨大优势,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行业需求侧匹配度低的问题。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发挥各自优势,更能创新良性互动机制,为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王安表示,将联合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组建跨区域产教结合融合共同体。这种跨区域的合作将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鲁班工坊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已经在海外多个国家落地生根。通过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中国职业教育优秀成果正在与其他国家分享。目前,已经在海外建立了21个鲁班工坊,《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创新。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平台将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
通过这些举措,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这不仅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广泛认同。
职教教育改革政策以及2022职教高考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我们期待着职业教育在未来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