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聚焦于问题,而不是学生教育中的一厘米之变
在教师们闲暇之余的闲聊中,不少老师都提到他们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愈发严格。从日常生活到学习行为,学生们在校园里的每一个举动都被细致入微的规定所约束。这种严格管理让学生们的阳光与活力逐渐消失,一个个变得如惊弓之鸟。这些谈论过后,大家只能无奈地各自散去。
回到学校,坐在教室里,面对学生们呆滞的面孔和无光的眼神,我不禁自问,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吗?
在教育界,有一种现象令人担忧:一些学校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追求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甚至有些学校以“军事化管理”为口号,要求学生们的衣食住行都要按照军队的标准来执行。被子要叠成豆腐块,鞋子要摆放成一条线,地面和门窗要一尘不染。这些严苛的标准让人不寒而栗。
难道我们真的要把学校变成军营,把学生变成驯服者,把老师变成执行命令的监管者,才能办好教育吗?这种管理方式是否过于片面,只关注安全、卫生、纪律和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幸福与未来?
我时常对这些问题提出质疑,但有些人认为我过于理想化。他们告诉我:“即使学校的某些制度不合理,作为普通教师,我们能做什么呢?只能听从学校的安排。”我坚信,即使是一个普通教师,也有能力改变一些不合理的指令和制度。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故事,它让我深受启发。故事讲的是柏林墙倒塌前两年,一名东德卫兵射杀了一名企图越墙逃往西德的青年。在统一后的柏林法庭上,被告律师辩称,卫兵只是在执行命令,没有选择的权利。法官却指出:“作为警察,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力,这是你应自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面对不合理的指令时,我们也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
同样地,在教育领域,我们也需要有“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与其等待外在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从自己做起,从自己任教的教室、管理的班级开始改变。坚持教育的“一厘米之变”,意味着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行为,看看自己是否在某些时候充当了“反教育行为”的帮凶。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需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服务者或引导者而非单纯的管理者或监管者。学生犯错时,我们应该关注问题的本质而非仅仅关注学生的错误本身。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性质,引导他们改正错误并承担应有的责任。我们的目标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学生。
坚持教育的一厘米之变还需要注重教育的细节。教育往往是在细节中发生的。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关注那些看似微小的教育细节,因为它们往往能够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我们应该聚焦问题而非学生本身。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注重教育细节、坚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我们可以拨开笼罩在教育表面的重重迷雾发现教育的本真。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冬季来临,学校迎来市里检查团的卫生检查。班主任老师派遣两名同学守在教室门外,对个人卫生不合格的学生进行拦截。在这个寒冷的冬日,梁晓声因穿着破旧、头发脏乱,面临着班主任老师的指责和羞辱。正当他满眼泪水被赶出教室之际,他的语文老师出现了。这位老师不仅带他到办公室整理仪容,更以关爱和尊重的态度为他洗净衣物上的污迹。在老师的引领下,梁晓声重新被引领室,并得到了老师的鼓励与肯定。这一事件给梁晓声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使他永远铭记这位充满爱心的老师。
两位老师对待同一学生的不同方式,给幼年梁晓声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班主任老师的冷漠与羞辱,让梁晓声感受到了自卑和羞耻;而语文老师的关爱与尊重,却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和尊严。这种差异让梁晓声深刻地意识到,作为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应该在细节上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在这个充满喧嚣和功利的时代,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依然可以在细节上做出改变,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正如美国儿童文学家海姆吉特所说,教师个人的态度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氛围。我们拥有巨大的力量,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痛苦或欢乐,因此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我们是最普通的教师,也可以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以改变不了外部环境为借口,放弃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相反,我们应该坚持教育的一厘米之变,从细节出发,用我们的善良和理想去影响每一个学生。只有坚持在细节上做出改变,我们才能给予孩子充满人性和美好的教育,也才能守护住自己的教师尊严。
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可能面临的学习压力、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等问题,需要我们耐心聆听、细心引导。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我们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我们可以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开展团体辅导、进行个别咨询等。
我们要牢记一句话:“没有问题的学生是最有问题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可能存在潜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和干预。让我们以专业的教育素养和无私的关爱,助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光明社教育家公号),(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