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多地遭受热射病的侵袭,引起广泛关注。那么,究竟何为热射病,其成因又是什么呢?
热射病,通俗来说,就是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导致体内热量过度积蓄,进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在中暑的分级中,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是一种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尤其在高湿、高温的天气中更为常见。
其主要的致病原因是对高温环境的不适应。当环境温度升高,湿度较大,且无风的环境中,如果长时间工作或者进行强体力劳动,而又没有充分的防暑降温措施,就容易出现热射病。一些易发因素也可能导致热射病的发生,如环境温度过高、人体产热增加、散热障碍以及汗腺功能障碍等。
热射病的症状表现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患者在发病前往往会有头痛、眩晕和乏力等症状。根据发病时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将热射病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劳力性热射病多发生在高温、湿度大、无风的天气中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的情况下,患者多为健康的年轻人。非劳力性热射病则多发生在居住拥挤、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中,以及其他一些高危人群,如患有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患者。
那么,如何预防热射病呢?以下为你介绍8项预防措施:
要做好热习服。这是一种通过反复热刺激,使人体出现生理、心理、行为、形态方面的适应性反应,从而提高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的方式。在热习服训练时,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适应能力,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也要注意判断训练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年轻人要特别关注自己的心率变化,如果训练中心率过高或体温持续升高,应及时停止训练并进行降温处理。
不提倡带病参训。生病时身体抵抗力下降,在炎热天气下训练容易发生中暑。在训练前,军医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官兵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判断是否能参加训练。如果身体不舒服、服用过某些药物、超重或肥胖、缺乏锻炼、有热相关性疾病的病史等,都应避免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预防措施,如减少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长时间活动、多喝水、穿着透气良好的衣服等。通过这些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热射病的发生率,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防范,避免受到热射病的侵袭。
热射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热射病的成因和症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夏日训练防暑降温指南官兵的热防护与紧急救治攻略
夏日的酷暑,对于在炎热环境中进行高强度训练的官兵来说是一大挑战。为了保障官兵的身体健康与训练效果,以下是一些关于防暑降温的重要建议。
一、重视训练间隙的降温
在炎炎烈日之下,官兵的训练间隙至关重要。为此,可采用冷水喷雾、戴冰帽和冷颈圈、湿和冰袋冰敷、前臂和手浸泡在冷水中、饮用含盐的冰液体等方式迅速降温。但切记,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训练时,避免突然接触冷水或过冷的物品,以免引发身体不适。
二、补水补盐,预防中暑
当身体出现口渴时,说明已经失去了体重的2%的水分。如果失水量超过体重的2%,中暑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在炎热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的官兵,必须及时补水补盐。建议每小时补充含盐饮品0.5~1升,每天补水6~8升。通过观察尿量及尿的颜色来判断补水是否足够。若尿量少或颜色深黄,说明水分摄入不足。推荐一些补盐饮品的组合,如“+”组合、“电解质+矿泉水”组合等。
三、备齐防暑监测设备
防暑监测“三宝”包括温湿度计、耳温监测仪、指脉氧检测仪等,可以用来监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身体核心温度及生命体征。还应备好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滴丸、十滴水等。
四、准备降温设备
建议官兵在训练前准备好热射病救援浴盆担架组合、贮水槽、医用冰帽、冰颈圈、冰毯等降温设备,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进行降温处理。
五、保证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身体恢复和放松的关键。在野外环境训练时,可以通过佩戴眼罩等方式改善睡眠环境。如有必要,可在军医指导下服用助眠药物。
六、关注重点人群
对于新兵、长期不锻炼或未进行热习服训练的人员等热耐受能力较差的人群,一定要先进行热习服训练,并由卫生人员评估其热习服效果及热耐力情况。
关于紧急救治
当发现战友出现中暑症状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救治措施:
1. 立即脱离热环境: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脱去装具和外衣裤,便于散热。
2. 全身降温:用水或冰擦拭身体,将冰块放置在身体特定部位,或将患者浸泡在20摄氏度左右的浴盆中。
3. 测量核心体温、心率、血压:使用耳温计测量核心体温,指脉氧检测仪测心率和指脉氧饱和度,以及测血压,以了解病情。
4. 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卫生人员到达后,应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输入相关液体。
5. 气道保护与氧疗:指脉氧饱和度低于95%时,应给予吸氧。患者若处于昏迷状态,应确保呼吸道通畅。
6. 控制抽搐:如患者突发抽搐,应立即注射安定注射液,并注意观察呼吸和指脉氧饱和度。如有必要,可通过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在救治过程中,避免造成骨折、脱位和肌肉损伤。
夏日养生小技巧、预防中暑的食物与食谱、中暑后的饮食建议以及中暑的症状和解决方式等相关信息,也是值得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