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校友捐赠纠纷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起事件源于一位校友承诺向母校捐赠巨额资金但未兑现承诺,引发了母校起诉的诉讼风波。此事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也引发了人们对捐赠法律问题的关注。
据了解,该校友吴幽在母校校庆之际承诺捐赠1100万元人民币,并举行了捐赠仪式。这笔巨额捐款至今未履行,导致吴幽被母校告上法庭,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吴幽对此回应称,因投资项目出现流动性危机无法退出,导致无法履约。尽管如此,吴幽表示将坚定不移地履行责任,想尽办法筹集捐款。
这起事件自曝光以来,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捐赠是情分而非义务,母校不应将校友告上法庭;也有人认为企业家捐款应量力而行,不能只顾名声而不履行承诺。那么,公开承诺捐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承诺的捐款未兑现是否可以讨要?是否可以“悔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法律角度进行解读。
关于捐赠的方式和程序,我国个人或企业进行公益捐赠的常见方式包括直接捐赠给有需要的对象、直接捐给慈善组织以及通过捐赠平台捐给公益项目等。而对于本事件中的捐赠类型,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一般赠与人在赠与财产转移之前的撤销权。吴幽向学校捐款属于民法上的赠与行为,是一种赠与合同,具有公益和道德义务性质。
关于捐赠人是否可以反悔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对于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经过公证或者依法不得撤销。吴幽已经与校方签订了捐赠协议并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后,属于签订了不可撤销的公益、道德性质的赠与合同,双方应受合同约束并履行合同义务。如果承诺的捐款没有兑现,接受捐赠的一方可以要求交付,并可以依法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提起诉讼。吴幽未履行捐赠义务的行为属于违约行为。
最后关于“悔捐”的情况,如果确实没有钱履行承诺怎么办?法律也给予了捐赠人一定的生存保护。如果赠与人经济状况显著恶化并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家庭生活的情况下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但需要证明经济状况确实恶化并非故意“诺而不捐”。同时如果捐赠人被法律确认需要履行义务而未履行受赠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查封冻结并执行其财产并将其列入失信名单限制其高消费等行为。因此这起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做出公开承诺之前要慎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确保能够履行承诺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在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经济风险和法律意识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校友捐赠纠纷事件。通过这起事件我们不仅要关注捐款本身也要从法律角度深入思考捐赠行为背后的法律责任和风险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公益事业健康发展让更多的人受益。根据《更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被执行人因未履行法律义务,会面临一系列消费限制,包括不得乘坐高档交通工具、不得在高档场所消费等,甚至可能影响子女的教育选择。这无疑对于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维护法律权威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公益捐赠的消息频频引起公众关注,尤其是那些数额惊人的千万元、亿元级捐赠。这些高额捐赠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进行捐赠时应选择安全正规的捐赠渠道,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确认慈善机构的合法性以及捐赠款项的使用情况至关重要,这能保证每一分捐赠都能落到实处,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在大型捐赠中,个人和企业不仅应遵循国家法律,还需遵守企业内部决策手续和程序。完备的捐赠协议是保障双方权益的关键,其中应包含捐赠财产的性质、计价、管理、用途以及争议解决条款等。专业中介机构的协助在此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捐赠方应严肃对待捐赠承诺,若因故无法履行,应通过民政部门并向社会公开说明情况,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按照税法规定向受赠单位索取合法票据,是保障双方权益的必要步骤。
生活中,以捐款之名获得公众赞誉后却拒绝履行捐赠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行为该如何界定呢?对此,“诈捐”的本质是欺骗性的募捐行为,无论是捐款方还是募款方,只要存在欺骗,都应被认定为诈捐。“诺而不捐”若无合理合法的原因也应被视为诈捐,尤其是当具有获取荣誉或减免税款等不正当目的时。
我国法律对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明确的规定,但“诈捐”行为因未履行义务往往无法取得相关凭证,难以实现减免税款的目的。近年来,“诈捐”事件频繁发生,不仅消耗了公众的信任,也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让捐赠人履行义务,不仅需要社会的监督和鞭策,更应在事前明确“诺而不捐”的法律后果,以此规范捐赠行为,让每一份善意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企业在进行捐赠时,都应深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自己的捐赠行为合法合规。对于“诈捐”等不诚信行为,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监督,共同维护公益事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白楚玄 来源:法治日报。对于学校收集捐款而不捐的情况以及因捐款成为老赖的现象,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每一份善意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