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最坚韧不拔的材料是什么?答案无疑是钢铁。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钢铁以其卓越的性能赢得了无数的赞誉,无论是武器制造还是建筑建设,甚至是坦克制造,都离不开它的身影。在二战时期,德国凭借钢铁的强势,成功击败了当时的全球超级大国英国。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战争中的实际应用,我们会发现,使用钢铁作为主要战斗装备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轻武器。
接下来,让我们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让一头大象的四脚并拢站在一支竖直的铅笔上,笔尖对准一张保鲜膜厚的石墨烯薄膜上,薄膜会否被扎破?这个问题几年前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实际上,根据石墨烯的特性,薄膜并不会被扎破。这是因为石墨烯是最坚硬、最强大的材料之一,甚至比金刚石还要坚硬。它也是目前最薄、最轻的材料之一,并且具有出色的导电导热性能。
为了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全国政协书院于近日举办了一场线下交流活动。活动地点选在了北京中关村科学城翠湖科技园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在这里,全国政协的委员们近距离领略了石墨烯的魅力。活动的主讲嘉宾是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他以生动有趣的开场白介绍了石墨烯这一战略新兴材料的独特魅力。
刘忠范与石墨烯结缘已有14年之久。自2008年带领团队启动石墨烯研究以来,他见证了石墨烯产业的飞速发展。自从石墨烯发明者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全球范围内对石墨烯的关注日益高涨。中国紧随其后,掀起了“石墨烯热”。目前,已有超过4万家企业涉足石墨烯业务,关于石墨烯的学术研究也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我国发表的石墨烯相关学术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申请的石墨烯专利数量占全球的比例高达80%以上。
在研究院的展示大厅里,各种形态的石墨烯材料和研发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委员们纷纷驻足观看、交流讨论。他们对石墨烯薄膜的特性及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提问。工作人员详细解释了石墨烯薄膜的可回收性和使用寿命等问题。他们还介绍了石墨烯在温室育种育苗、农业蔬菜大棚供暖等领域的应用。
刘忠范的“烯”望并不仅限于目前所取得的成果。他的目标是打造引领世界的石墨烯新材料研发高地和创新创业基地。他强调,要全方位开展石墨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此,他带领团队不断取得突破,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如A3尺寸通用石墨烯薄膜、超洁净石墨烯薄膜等。他们的某型号独创产品已成功进入特种领域,成为石墨烯新材料的第一个“杀手锏级”应用。
刘忠范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发现国内石墨烯行业技术门槛和产品附加值较低,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缺少原创性的突破和核心竞争力。他提出了“研发代工”的概念,并成功将其付诸实践。如今,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已经成为北京科技成果与人才评价改革的示范区。在这里,“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倡导和发扬,为有志于石墨烯产业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刘忠范及其团队在推动石墨烯产业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致力于研发出更先进的石墨烯新材料和产品,还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社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的努力和成果值得我们期待和关注。在石墨烯的璀璨光芒之下,《人民政协报》记录了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戚建国、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等一行对石墨烯产业调研的一段生动历程。这场调研不仅是一场的线下读书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梦想的启航。
刘忠范,一个引领石墨烯科研团队前行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初心和情怀在这里被深刻地揭示。他们坚信,石墨烯的产业化之路虽然漫长且充满挑战,但发展石墨烯新材料产业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坚持不懈,像尊重和重视科学家那样对待企业家,才能真正推动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落地,解决“卡脖子”问题。
二十大报告明确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安排,在此行得到了深入的解读和贯彻。委员们通过此次调研,详细了解到了我国石墨烯领域丰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领悟到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一次对科技强国梦的追寻,也是对自主创新的致敬。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戚建国表示,此行更是一堂生动的现实教学课,让委员们深刻感受到石墨烯产业的蓬勃生机和巨大潜力。而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则感慨,神奇的石墨烯带给他们美妙的学习体验,是线上读书与线下读书、读精品好书与看尖端科技的完美结合。
在线上读书群中,委员们也纷纷分享自己的思考体会。他们赞扬刘忠范科研团队的初心和情怀,认为只有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才能为实现科技强国梦作出贡献。他们也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看到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联手出的融合发展之路。他们对这条“研究+工程+产业”的路线充满期待。
针对石墨烯这样的基础科研,委员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这样的科研需要时间,不能用产业园那样的规模化、集成化形式来评价。建议我们国家针对不同要求的科研领域建立科研分层体系,并附上不同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紧邻石墨烯研究院大楼的西北侧有一条马路,被命名为“石墨烯路”。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刘忠范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希望石墨烯产业能通过这条马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是对石墨烯产业的期待,也是对科技发展的美好憧憬。
此次调研不仅是对石墨烯产业的剖析,也是对科技自立自强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启示。它激发了人们的梦想和热情,让人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和希望。这是一次圆梦之行,也是一次启迪智慧的旅程。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11月28日 第02版)记者刘彤 版面编辑李彬 新媒体编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