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全面深化法治建设的焦点访谈
央视网消息:今天,我们再次聚焦于全面依法治国这一伟大事业。自古以来,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新的部署,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迈入新时代。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将其视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部署和实施。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更是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的坚实保障。
中央秘书长陈一新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辟出一章,强调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这不仅体现了党不仅是一个敢于革命、善于建设、敢于改革的党,更是一个信仰法治、坚持法治、建设法治的党。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何荣指出,报告凝聚了全党全国的高度共识,明确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法治思想,是新时代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
陈一新进一步解读了法治思想的重要性,称其为我们党近百年来提出的最全面、最系统、最科学的法治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新境界,也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道路,赋予了中华法治文明新内涵。
报告指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普遍实现了有法可依。新时代以来,一系列满足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法律相继出台或修改完善。
从编纂民法典到制定和修改国家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等20多部法律,再到制定和修改疫苗管理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我国从法律制度上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这些举措充分展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果和决心。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加快建设法治中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如何更好地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报告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以及涉外领域的立法工作。沈春耀强调:“这是立法修法工作的重要方向,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兴领域的立法需求和课题日益显现,而涉外领域的立法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加强这些领域的立法工作。
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各级国家机关中,机构最庞大、人员最多,行使的公权力也最多。带头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显得尤为重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是确保国家有序发展的关键环节。沈春耀表示:“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点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严格依法进行。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道重要防线。随着一批历史形成的冤错案件得到纠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正变得更加公正高效权威。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贺荣表示:“人民法院要持续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在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上下功夫。”这不仅是对法律的尊重,更是对人民群众的负责。
在司法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则体现为“司法为民”。湖南湘潭县的一位法官崔赣深有体会地分享了他处理一起赡养纠纷案件的经历。他不仅仅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更是用真挚的感情去化解矛盾,实现了法律与人情的和谐统一。他说:“我们要用好法庭法治保障的武器,用更真挚的感情去为老百姓服务。”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如何让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是一项长期基础性工程。报告指出,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陈一新表示:“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法机关要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让法律真正成为行动中的法律。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法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法治不仅是立法的概念,更是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有机统一。只有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我们才能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通过依法治国,我们铸就伟大的事业,开启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