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又来了散文(沙尘暴又来了吗)

健康管理 2025-04-26 12:41健康生活www.xingbingw.cn

近期北方沙尘天气频发,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关注。自三月以来,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相继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局地更是遭受沙尘暴的侵袭。人们不禁疑惑,为何久违的沙尘天气再次袭来?

进入三月,我国气温开始攀升,中东部多个城市创下了同期最暖纪录。异常回暖之后,强冷空气自西向东袭来,带来了今年范围更广、强度更强的沙尘天气。从3月8日开始,沙尘天气的预警信号接连发布。新疆北部和东部、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了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一些局部地区更是遭遇了沙尘暴的袭击。两天后,沙尘天气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影响了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等地。北京城区也未能幸免,PM10浓度急剧升高,能见度降低至1-2公里。

这场沙尘刚刚散去,新一轮的冷空气又带来了新一轮的沙尘。受蒙古气旋及后续高压系统的共同作用,沙尘范围逐步扩大,京津冀等北方部分地区空气质量严重污染。除了北方地区,一些南方地区也出现了扬沙或浮尘天气。目前,虽然中央气象台已经解除了沙尘暴蓝色预警,但部分地区仍有可能出现短时扬沙或浮尘天气。

那么,近期沙尘天气频发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高鑫告诉我们,今年冬春季节,我国降水量偏少,沙源地气温迅速升高,容易起沙。再加上3月10日的寒潮和冷空气、大风的作用,形成了大范围的沙尘天气。高鑫还表示,沙源、大风天气和不稳定的空气状态是形成沙尘天气的三个基本条件。每年3月至5月,北方地区就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沙尘天气。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沙尘天气都能被称为沙尘暴。沙尘天气根据其强度可以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等多个级别。而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变得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我国北方是沙尘暴多发的地区之一。高鑫表示,这主要与我国所处的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北方地区以及临近的蒙古国地区广布沙漠和戈壁,季风区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每到强风天气,尤其是春季,就容易发生沙尘暴。而沙尘暴的影响范围很广,不仅会影响华北地区,还会影响一些南方地区。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沙尘暴天气总体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大工程的防沙治沙效果以及西北地区气候的转型带来的影响。尽管近几年出现了强度大且偏多的沙尘暴,但并不能表明这几年的沙尘暴就比以前多了。总体来说,这两三年的变化和过去几十年相比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地表风速减弱、植被增加、土壤变湿是造成我国北方近20年沙尘暴活动减弱的原因。全球气温升高导致高-低纬度间的温度梯度减弱、风速减弱,这是近20年沙尘暴持续减弱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

虽然近期北方沙尘天气频发,但公众不必过于惊慌。科学家们正在持续研究这一现象,以便更好地预测和防范沙尘天气的影响。我们也应该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沙漠化进一步加剧,从而减少沙尘天气的发生。在全球气温不断上升的今天,植被生长似乎也在悄悄迎来生机。尤其是当土壤湿度与温度同时上升,植物生长的旺盛成为了大自然的盛景。这一美好的变化似乎正是气候变暖为我们带来的生态福利之一。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东亚地区的雨带似乎有向北移动的趋势,这意味着我国的北方地区可能会变得更加湿润。这背后也隐藏着沙尘暴的“幕后推手”全球变暖。正是它使得沙尘暴活动在近二十年来有所减弱。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周期变化特性,使得我们无法忽视未来沙尘暴活动增强的可能性。尤其是最近几年北方沙尘暴的频发,比如2021年的两次强沙尘暴过程,无不警示着我们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尽管全球变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沙尘暴活动减弱,但未来的趋势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指出,沙尘天气与全球变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背后的环流因素及冷空气势力也在影响着沙尘天气的变化。未来,年代际尺度上总体依然有利于沙尘日数呈偏少特征,但在年际尺度上仍可能有沙尘日数偏多的年份。至于中国沙尘暴的长期变化,目前尚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尽管我们无法改变沙尘暴发生的规律,但通过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可以有效减缓其危害程度。在过去的“十三五”期间,我国已经完成了大量的防沙治沙任务,建立了多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及国家沙漠公园。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造林成果更是令人瞩目,有效降低了风沙侵袭的强度和频率。尽管防护林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但它已经带来了明显的改善。国家林草局的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林草植被持续增加,风沙危害持续减弱。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防护林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科学治理仍然需要持续推进,因为沙尘暴不能被根治,植树造林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终极方案。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大风仍可能将扬沙从沙漠中带起并席卷我国北方。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并持续努力来改善生态环境。面对沙尘暴的挑战,我们既要积极采取行动改善生态环境,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治理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上一篇:左手亲情右手爱评价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gbingw.cn 性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