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编外人员清退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一、背景分析
在经济增速放缓、土地财政收入锐减的当下,地方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尤其是编外人员的用工成本占比过高,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2023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明确了精简编制的要求,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按5%比例精减,地方也在同步推进,这对编外人员的清退工作形成了直接的推动力量。编外人员的存在也带来了人浮于事、岗位冗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编制岗位的管理秩序。
二、政策目标
本次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轻财政负担以及规范岗位管理。通过淘汰不适岗人员、减少岗位重复设置,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通过短期内降低人力成本支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并禁止核心岗位使用编外人员,防范“甩锅临时工”现象,规范岗位管理秩序。
三、清退范围与重点
清退工作将围绕核心岗位编外人员、临时性阶段性岗位及合同到期未续聘人员,以及超编和满编单位的违规聘用人员展开。其中,行政执法、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涉密岗位等核心岗位的编外人员是清退的重点。辅警、城管协管、窗口服务人员、医院/学校自聘人员等也存在一定的清退风险,特别是行政执法辅助类岗位的风险最高。
四、实施措施
为确保清退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分阶段推进清退工作,设定了5年的精简周期,部分地区甚至采取了“只减不增”的政策。对清退人员提供分类安置方案,包括失业登记、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对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则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安置。强化岗位监管,推行社会化服务外包替代编外用工,并建立编外人员与审批岗位一致性核查机制。
五、政策影响
政策的实施将带来一系列影响。正向效应包括降低行政成本、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以及倒逼编制内人员提升工作效率。短期内可能会加剧部分岗位(如基层执法、公共服务)的人力短缺,大龄、低技能编外人员的再就业难度也较高,需要社会托底保障的支持。
六、实施注意事项
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公安、卫生等系统因实际需求可保留部分编外岗位,但需要核定员额并规范管理。需要根据地区财政状况、公共服务需求的差异化推进政策,保障政策平稳落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政策,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本次编外人员清退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政策旨在解决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财政负担加重、编外人员占比过高的问题,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轻财政负担、规范岗位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公共服务的优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