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就“新闻学专业是否值得报考”的议题展开了一场引人关注的讨论,以下是双方的核心回应及观点:
一、张雪峰的回应
张雪峰针对邹振东教授的评论,首先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持续发酵的无奈,他微博配图并配以“没完了吗你”的调侃,甚至表示与演员黄渤产生了共情。随后,他进一步表明,朋友的建议也能引发广泛讨论,认为部分舆论已偏离实际。
在回应中,张雪峰坚持认为新闻传播专业对于普通家庭的学生而言,就业前景相对有限。他引用了相关数据,指出“80%的新闻传播学生并未从事本行业工作”,并强调在选择专业时,应优先考虑就业现实。他提出,对于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家庭而言,可以选择自由报考,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应更注重专业的实用性。
二、邹振东教授的两次回应
首次回应(6月18日):邹振东教授认可张雪峰提出的就业问题确实值得新闻传播学界反思。他并不认同“新闻传播不值得选择”的结论,认为这一结论的逻辑并不成立。他提到张雪峰作为自媒体人的身份背景,呼吁学界应正视行业变化,提升传播学子的实践能力,而非单纯否定新闻传播专业的价值。
二次回应(6月20日):邹振东教授以邀请张雪峰吃沙茶面的方式释放友好信号,缓和了氛围。他通过分享自己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为例,指出大部分毕业生起薪在20万至25万元之间,并且多数来自普通家庭,从而强调新闻传播专业在现实就业市场中的价值。他重申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并认为学科需要通过多元讨论来完善自身,而非排斥批评。
三、双方争议焦点对比
张雪峰与邹振东在这场讨论中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价值:张雪峰认为新闻学对普通家庭来说性价比低,建议谨慎选择;而邹振东则认为学科需反思但仍有价值,不应一棒子打死。
2. 就业现实:张雪峰关注多数毕业生未进入对口行业的问题,对就业率表示存疑;邹振东则强调学科需提升实践性,部分毕业生薪资表现良好。
3. 讨论意义:张雪峰强调为普通家庭提供务实建议,而邹振东则认为争议暴露了学科的短板,需借此机会进行改革。
这场争论的本质实际上是“理想主义学科教育”与“现实主义就业导向”的冲突。张雪峰从个体生存的角度出发,强调专业的现实就业情况;而邹振东则试图平衡学科价值与社会需求,呼吁业界关注行业变化并提升实践能力。这场争议反映了新闻传播学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困境,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