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透视:乡村振兴中的过度景观化现象分析
一、现象观察与案例剖析
近年来,乡村建设的热潮席卷各地,但在这股热潮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台子乡塘巴村,耗资23万元修建的大理石牌楼成为了村里的新景观,与此村内道路依然泥泞不堪。类似的情况在陕西、青海的部分偏远乡镇普遍存在,许多村庄竞相建造造价昂贵的“彩门”,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实际问题。
这些“奢华门楼”和景观工程的建设,往往伴随着非必要设施的过度投入,挤占了本应用于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等民生领域的资金。比如青海共和县恰卜恰镇加隆台村投入巨款建设铁艺围栏,而村内道路却状况堪忧。这种重形式轻实质的做法,让人们对乡村建设的真实目的产生了质疑。
二、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那么,这些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原因呢?政绩观的扭曲和考核导向的偏差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基层干部片面追求“可视政绩”,将“景观工程”作为考核加分项,忽视了村民的实际需求。个别地区甚至存在通过工程牟利的现象,如广西柳州市原市委书记违规推进城市轨道项目,让人痛心。
监管机制的缺失也是导致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环节监管不严,使得一些“贴牌打包”、超标准建设等行为屡禁不止。攀比风气和形式主义惯性的影响下,部分地区将“美丽乡村”等同于“景区化”改造,盲目追求统一标准,形成了“不建就落后”的畸形竞争环境。
三 整治措施与应对策略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治。强化纪律监督和问责是关键。我们需要严查形象工程背后的作风和腐败问题,对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以儆效尤。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将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等纳入基层考核的核心指标,减少对“景观化”项目的过度倾斜。
除此之外,完善村民参与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畅通举报渠道,让村民的声音能够被听到。重大工程需要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确保资金投向与村民需求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
当前,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需要警惕“泛景区化”的倾向,坚决遏制借“美丽乡村”之名行“面子工程”之实。我们要将资金精准投向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等民生领域,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乡村建设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让村民真正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和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