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之源,明晰意义之所在
“四史思政大课”是由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打造的全国性思政教育活动。它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一次深化青年学生对于中国领导下的国家发展历程认知的旅程。这堂课的背后,承载着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大历史板块的丰富内涵,旨在强化青年的“四个自信”,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自2021年启动以来,该课程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国大学生的目光,成为他们了解国家历史、感悟时代精神的窗口。
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
1. 分主题授课:聚焦四大历史板块的核心内容,每一板块都有其独特的教学重点。党史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中国与民族复兴的关系等;新中国史则涵盖国家制度建设、改革开放成就等方面;社会主义发展史由北京大学顾海良等专家讲授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改革开放史则着重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与创新。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大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脉络。
2. 多元化学习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人民网直播平台组织全国大学生同步观看,同时也设置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两种模式,让学习更加灵活多变。课后还会开展师生座谈会、撰写心得体会等活动,结合思政课教师的现场解读,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三、实施成效显著,典型案例闪耀
该课程的影响力和实施效果十分显著。单次课程参与人数可达3600余人,累计覆盖近1.5万人次。学生们通过课程学习,增强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纷纷表示从历史中汲取了奋斗力量。思政课教师也会结合课程内容,延伸讲解袁隆平、吴孟超等时代楷模事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四、学习资源丰厚,延伸发展多样
人民网为“四史思政大课”提供了全程回放和学习资料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部分院校还通过校地共建、跨学段联合教学等形式拓展课程影响力,如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中小学开展主题实践,将思政教育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
五、政策扶持引导,要求明确具体
教育部对“四史思政大课”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将其纳入思政课必修内容,强调以党史为重点。各地高校需结合实际情况,将活动组织与思政课改革相结合,确保教育实效。这为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四史思政大课”不仅是一堂课程,更是一次历史的旅程、一次精神的洗礼。它以其生动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和显著的效果,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为培养新时代青年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