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5月1日起,卫生署原规定推拿人员必须全面退出中医院所,同时禁止在相关场合使用“推拿”字样。经过一轮的会议讨论,卫生署调整了政策方向。今日,卫生署长邱文达在立法卫环委员会进行专案报告时指出,只要推拿人员遵守“七不、三要”原则,便可继续从事现有业务。
传统整复推拿人员目前尚未有国家考试认证,多由各地工会开设课程进行培训。卫生署要求未来在中医诊所内执业的推拿人员需遵循严格的“七不三要”原则。其中,“七不”包括不得从事医疗行为、不得宣称有疗效等,旨在明确区分推拿服务与医疗服务,避免混淆。而“三要”则包括推拿人员的服装需与医师人员有所区别、从事业务时需佩戴识别证以及推拿地点与中医诊所的出入口及动线要清晰划分。
副署长赖进祥详细解释了这一新政策。他表示,推拿人员可以继续他们的工作,但必须符合上述原则。特别是在“七不”方面,推拿人员不得从事任何医疗行为,也不得做出任何有关疗效的宣称,以避免误导消费者。在“三要”方面,推拿人员的识别、诊所的标识以及推拿区域的明确划分也是重要环节,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中华民国传统整复推拿师职业工会全联会理事长刘通明表示理解并接受卫生署提出的多数原则。他强调,推拿是一种需要体力和技巧的工作,许多中医师并不愿意亲自执行。推拿人员的存在对于满足市场需求具有必要性。他也指出,推拿人员并非医事人员,应遵循相应的规范。
关于推拿地点和中医诊所出入口的划分问题仍存在争议。在大台北地区等租金较高的地方,独立门牌的划分难以实施。工会的立场是希望通过划分动线来明确区分中医诊疗区和自费推拿区,让民众清楚知道服务性质并做出选择。
卫生署与传统整复推拿师职业工会全联会已达成共识,未来将推动推拿人员的证照考试,以确保这项技能得到国家的认证和把关。这一改革旨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推动传统整复推拿行业的健康发展。在遵循“七不三要”原则的基础上,双方将共同努力,为推拿行业树立新的行业标准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