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东电)自2022年起进行了一项颇具争议的实验,旨在验证核污染水排海的安全性。该公司将含有氚元素的核污染水用于养殖比目鱼、鲍鱼等海洋生物,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它们的生长状态。
在实验设计与结论方面,东电在核电站内部设立了专门的水槽,分别用普通海水和经过稀释的核污染水来饲养比目鱼。令人惊讶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东电宣称两种环境下的比目鱼生长状态并无显著差异。通过解剖检测,他们发现生活在核污染水中的比目鱼体内氚浓度在初期上升后,会趋于稳定状态。更令人瞩目的是,当这些比目鱼转移至普通海水72小时后,其体内的氚含量便降低到了可忽略不计的水平。
这项实验引发了广泛争议和质疑。在科学漏洞方面,有声音指出实验并未验证长期食用含氚水产品对人体的潜在风险,且实验的关注点仅限于氚元素,未对其他放射性核素进行全面检测。在国际社会,尤其是韩国,媒体和网民对此举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对声音,批评东电是在为核污水排海计划“洗白”,并呼吁日本“自产自销”。
这一实验的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关联也不容忽视。韩国作为人均海鲜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人们对海洋生态安全的担忧显而易见。而日本历史上的行为,如侵华战争,已让周边国家对日本的环保责任产生了不信任感。类似的争议无疑加剧了这种不信任。
面对国内外的质疑,东电并未停下脚步,反而计划扩大实验范围,增加鲍鱼、海藻等物种的测试,并公开直播养殖过程以争取舆论支持。尽管东电如此努力,国际社会对其实验数据的透明性和实验动机仍然保持怀疑。这一事件的发展将持续引发公众的关注与讨论,直到最终得出明确且令人信服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