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序曲:入伏与消夏风情
随着农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到来,伏天悄然而至。酷暑难耐之际,人们迎来了食欲低迷的“枯夏”。为了抵御酷暑,民间开始偷闲消夏,饮食补养成为这一时节的重要课题,连官府也暂停办公,让民众得以充分休息。
在江苏,夏令饮食有着丰富的“三鲜”之说。地上三鲜,包括苋菜、蚕豆和杏仁,它们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被推崇。树上的樱桃、梅子和香椿则成为树上三鲜,为人们带来清新的风味。而水中三鲜则是海丝、鲋鱼和咸鸭蛋,它们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寓意,成为夏日餐桌上的佳肴。
而在浙江杭州,人们喜食乌饭,这背后还流传着纪念战国庞涓的动人故事。浙江建德民谣中提到“立夏日,吃补食”,说明夏至的补食传统从立夏就已开始。红枣烧鸡蛋和黄芪炖鸡是此时的滋补佳品,为即将投入的紧张秋季农业劳动储备体力。
广东地区则有吃狗肉的习惯,俗话说“夏至狗,没啶走”,意味着夏至时节狗肉的受欢迎程度极高。而北京则流行着“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谚语,反映了不同时节的食俗。
防暑降温是夏日的重要任务。除了多吃冷食、凉食和瓜果外,古代的斗茶、凉汤都是极佳的防暑品。苏州的立夏节有喝“七家茶”的习俗,小孩则要吃“猫狗饭”。多食用凉粉、酸梅汤,服用冰块也是夏日解暑的好方法。周代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冬季贮冰,夏季食用。到了清代,更有刨冰这一消暑佳品。在炎热的夏日,人们坐在瓜棚下乘凉,品赏西瓜和苦瓜等清热消暑食品,享受夏日清凉。为了防止夏季易发的肠道疾病,人们还有吃大葱、大蒜的习惯。据《本草纲目》记载,大蒜有诸多功效,是夏季必备的健康食品之一。
除此之外,凉亭赏夏也是人们盛夏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凉爽的凉亭中,人们可以躲避烈日的炙热,享受夏日的微风,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这些防暑活动不仅让人们度过了一个清凉舒适的夏天,也传承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享受夏日的独特魅力,感受这一盛夏序曲的悠扬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