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曦)炎症性肠病,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的慢性疾病,困扰着数百万人,其治疗失败率居高不下。最近的一项突破性合作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一线希望。天津大学药学院的李楠副教授课题组与捷克共和国孟德尔大学的沃伊特亚当教授联手,成功研发出一种革新性的口服给药系统。这一系统成功吸附肠道中的有害气体硫化氢,从而重塑肠道微环境,大大提高了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这一重要成果已在国际期刊《先进材料》上公开发表。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与肠道微环境的紊乱紧密相连,其中包括肠黏膜减少、肠上皮细胞破坏和紧密连接蛋白丢失等。虽然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和抗炎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治疗炎症性肠病,但它们存在着效率低下、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缺点。
李楠课题组的这项新研究采用了独特的策略,致力于通过调节肠道微环境来清除肠道有害物。他们建立了一种新型口服给药系统,其工作原理是以酯化的醋酸羟丙甲纤维素作为肠衣材料,为多功能纳米平台提供“保护伞”,确保给药探针能够穿越强酸性的胃液,并在弱碱性的肠道中释放药物。
“当前炎症性肠病治疗的前沿主要集中在消除肠道致病活性氧和降低促炎因子等方面,而我们的研究则将环境领域的‘有害气体吸附’概念引入到疾病治疗中。”李楠介绍道。这个给药系统采用了具有多孔结构的有机金属框架材料,这种材料原本在工业上用于吸附有害气体硫化氢。研究团队巧妙地利用这种材料的特性,将其应用于肠道中吸附有害气体硫化氢,以重塑健康的肠道微环境。
动物实验的结果令人振奋。这种新型口服给药系统展现出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促进黏膜恢复、上皮完整性恢复,有效防止肠道屏障损伤和微生物菌群失调。相较于传统药物,该治疗手段在缓解肠道炎症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这一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炎症性肠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我们期待这一治疗手段能够进一步走向临床应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这项研究也展示了跨学科合作在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我们有望通过类似的研究方法解决更多医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