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论对灾难营销行为的严厉谴责
在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空难发生之后,一些企业的营销行为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有一家山西的房地产公司,竟然利用这一悲剧制作宣传图,企图蹭热度,其广告行为被媒体批评为“无底线”。这种对灾难的利用,不仅是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更是对社会良知的严重违背。
这场灾难成为了一些企业不择手段追求曝光度的工具。网络上出现了近20名自称“未登机”的虚假“幸存者”,但经核实仅有两人是真实的。其余大多是蹭热度的不实信息,这不仅加剧了信息的混乱,也干扰了正常的救援秩序。更令人愤慨的是,一些账号编造“遇难者身份”“坠机原因”等未经证实的猜测性内容,甚至伪造救援现场画面,这种行为对灾难现场的尊重与遇难者的哀悼都构成了严重侵犯。
针对这种现象,各大平台如抖音等迅速采取行动,通过辟谣合集、专题话题等方式清理不实信息,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3000万,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扩散。官方媒体也多次发出强烈呼吁,希望企业及个人能够尊重灾难,不消费灾难,强调在悲剧面前更应展现人文关怀。
这场空难引发的社会反响,不仅揭示了公众对于灾难营销的愤怒,也凸显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灾难营销行为不仅会受到公众的道德审判,更可能触犯法律。例如,冒用遇难者身份、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可能涉及诽谤或扰乱公共秩序。多家媒体指出,这种短视行为最终将导致企业声誉崩塌,被消费者所唾弃。
面对空难这样的公共悲剧,全社会应共同维护其严肃性。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企业、媒体及个人都应坚守底线,避免将灾难工具化。生命至上,我们应尊重每一个生命,用同情心与理性面对灾难,传递真实、温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