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笛谈茶之道,茶之美的过程中,一首著名的茶诗成为了绝佳的引子。茶诗作为中国诗歌中的特定品类,体现了诗与茶的完美结合。唐代诗人元稹曾品味新茶后,挥毫写下了一首别具一格的《一字至七字诗茶》。
此诗妙绝,字数由少至多,如宝塔般逐渐展开,韵脚以茶为题,形式新颖独特。诗中描述了茶叶的香气与嫩芽,联想到文人墨客与僧侣对它的喜爱。诗中还巧妙地描绘了茶的制作过程,如碾茶、筛茶、煎茶等,并描绘出茶色的变化。夜晚品茶伴明月,清晨品茶朝霞相伴,展现出品茶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茶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日常饮品,更是洗净尘世烦恼的灵丹妙药,推动了中国生活美学的精进。简单的吃茶行为,被中国人演绎成了生活的艺术。其中的“啜茶”,便是慢慢品味茶的韵味,感受茶中的深层含义。
日本的《广辞苑》中解释茶道为以茶汤修养精神、交际礼法之道。茶道不仅仅是饮茶,更是一种沟通的方式。林语堂先生曾幽默地描述中国人无论在哪里都少不了茶的陪伴,无论是在家中还是上茶馆,无论是开会还是早饭前。
唐代诗人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一诗中描绘了竹下忘言对紫茶的情景,与友人一同品茗的清谈之中,充满了别样的韵味。与魏晋文人通过饮酒入迷狂不同,唐宋之士更崇尚品茗的清雅之风。
要体验茶道之境,让凡俗生命活泼起来,让世俗生活充满趣味,途径有很多,其中饮茶便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方式。从饮之味到茶之道,需要洗尽尘心,关注生命、热爱生活本身的价值。清代人陈金诏在《观心室笔谈》中详细描述了品茶的过程,从茶叶、茶水、茶具的选择到火候的把握、茶汤的品味、茶香的玩索,每一个步骤都融入了生活美学的体验。
中国茶道所追求的“洗尽尘心兴难尽”的超越境界,在品茶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从物质性、技艺性中融入生活美学的体验,每一步都考验着人的真性情。品茶不仅是对茶叶、茶水、茶具的欣赏,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体现。在茶香中陶冶情操,品味生活的美好,这正是中国茶道所追求的境界。在中国的茶文化里,绿茶的冲泡方式总是能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如今,以大壶泡绿茶的方式固然普遍,但用小壶冲泡更能让人感受到茶的韵味,与茶人的交往也因此变得更有情趣。
我有个云南的茶友,他复原了《清稗类钞》中的喝茶技艺。这种技艺需要用到三个壶,每次冲泡、淋杯和洗杯都有严格的方法,甚至在冲泡后还会用茶巾覆盖在茶壶上。体验这种茶艺,你会发现春天的茶叶涩味被完全去除,留下的只有甘醇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这不仅关乎“色香味三者俱全”,更在于充分调动人的知觉,包括视觉、嗅觉和味觉。只有真正体会到这些,才能明白品茶的真谛。品茶不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身体器官的舒适体验,最终让人达到“意消”与“心受”的境界。
茶道,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过程美学”或“过程哲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也更为世俗所认可。茶道也是日常生活的美学和哲学,我将其视为切近茶的本质的独特看法。
中国的茶道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始,宋代光大,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近代以来虽有衰退,但品茶、尝茶的风气依然盛行。近年来,茶的复兴尤其是普洱茶的崛起,已成为生活美学的重要推动力。位于昆明的弘益大学堂更是以生活美学为核心,培育了五千多名中国茶人。
古人一向重视人品,认为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同样,“茶品”也与人的境界息息相关。茶人合一的境界是品茶中的高层次理想。人的道德和境界与嗜茶并无必然联系。对于嗜茶如命的人,也不乏有贪财好利之徒。更重要的是,茶道、茶艺的过程具有“洗尽尘心”的可能性。品茶为人们摆脱世俗束缚、寻找生命自由之境打开了一扇门。
在《老残游记》中,“三合其美”的审美体验被生动地展现出来。所谓“三合其美”,不仅仅是名茶、名水与名器的结合,更是茶、水与煮茶的火候、器具的完美结合。好茶未必是名贵的,野茶也有其厚味之美;水亦是美的,越高处的泉水越美;再加上恰到好处的烹茶火候和精致的煎茶器具,这就是“三合其美”。
从更高层次来说,茶是秉承天地精神与自然情怀的,“天”“地”“人”“道”合一的象征。茶本于地,得于天,融入人的劳作和品饮之中,体现了“赞天地之化育”的人道。从茶具来看,陆羽《茶经》列举了二十四种茶器,分别用于不同的茶道环节。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品茶方式的改变,茶具也在不断地演变。如今不少茶人都在努力复原古代的茶道方法,其中就包括重新制造古代的茶炉。这种努力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情怀的向往。茶道,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在泉边烹茶,便携的小炉子既能煮粥,也能煮泉,与茶、水相得益彰,为人带来极致的审美享受。
从晚唐的越窑青瓷茶盏,到宋代的点茶、斗茶之风,无不体现出茶道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越窑青瓷茶盏,如诗如画,青翠欲滴,注入茶汤后,更是美不胜收。诗人韩与徐夤的诗词,生动描绘了这一美学体验。
到了宋代,点茶、斗茶成为风尚。点茶高手们用技艺和热情,在径不盈寸的茶盏中幻化出万端造型的汤花。除了技艺的精湛,茶盏的变革也从青瓷变为黑瓷,以适应点茶的需求。蔡襄的描述,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
茶艺之中,更能显示人力功效的是煮茶的“汤候”,也就是火候。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了煮茶的技巧,强调燃料的选择、煮茶的火候以及烹茶的乐趣。煮茶之乐,在于体验从烟熏火燎中找寻茶的真正韵味。
紫砂工艺在明代蓬勃发展,推动了茶的普及。砂壶泡茶,不夺茶香,又无熟汤气,使得茶的色、香、味得以完美呈现。紫砂名匠如龚春、时大彬等,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也推动了茶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动力。
如今,茶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风尚,不仅传承了古代的文化底蕴,也融入了现代的审美和技艺。从茶壶到茶艺,从煮茶到品茶,每一步都体现了人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茶道,不仅是泡茶、饮茶、品茶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在中国的古老传统中,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富有生活美学的艺术。其魅力如诗如画,仿佛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韵味和文化底蕴的世界。
想象一下,煮茶的过程就像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当水开始沸腾,细微的气泡浮出,声音随之变化,犹如自然的和鸣。到了第二沸,泉水般的涌动与跳跃仿佛在大自然中上演一场舞蹈。而到了第三沸,茶器中翻滚的茶水犹如江河翻涌,波澜壮阔。这一切的声音与画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妙的音乐与视觉的交响曲。
茶末在滚烫的水面上环游盘旋,姿态千变万化。它们如枣花般在环池上漂浮,如回潭曲渚中的青萍初生,又如晴空万里中的浮云鱼鳞。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它们在水中舞动的样子,就像是绿钱浮于水渭,或是菊英堕于尊俎之中,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这就是中国的“茶之道”,一个充满生活美学的韵味。它不仅仅是一种泡茶、品茶的技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生活的艺术。在这个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人的生活情感、生活态度以及生活的美好。
普洱茶在中原的普及,正是这一“茶之道”的生动体现。为了避免与其他茶道混淆,我们称之为“茶之道”,而这个道,更是一种“妙道”。它不仅仅是泡茶、品茶的技巧,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茶之道,其实就是生活之道。我们在品茶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品味茶的香气和味道,更是体验生活的美好和韵味。每一杯茶,都蕴含着生活的情感和故事。
作者作为一位资深的研究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茶之道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他的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茶的魅力,以及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茶之道,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的美学。在品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品味到茶的香气和味道,更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韵味。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走进茶的世界,体验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