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极科考站,中国北极科考站分布图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记
作者:王雅婧,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随着秋风的渐凉,我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于本月正式拉开帷幕。这是一个充满与勇气的时刻,也是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迈向新里程碑的重要一步。
11月5日,伴随着汽笛的鸣响,“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搭载着首批154名考察队员,从上海的港口出发,踏上南极的征途。刚刚完成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2”号也将紧随其后,启程南极。至此,“双龙探极”的壮丽画卷再次在南极上演。
神秘的南极大陆,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也是开展多学科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中国,作为一个在极地独立开展考察并建立科考站的国家,自1984年以来,仅用三十多年的时间,便在极地建立起一套日益完善的立体监测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两船六站一基地”,即两艘极地科考船、六座极地科考站以及一个国内基地,形成了海陆空立体化的科考格局。
南极的中山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考察站,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被白雪包围的“小村镇”。这里综合科研楼、越冬宿舍楼、主发电栋等建筑单体和设施达20多个,蔬菜温室、直升机停机坪、医疗室、健身房等一应俱全。宿舍楼内,先进的供暖设备确保室温常年保持在24℃,并配备24小时冷热水供应、网络等设施,方便与内地联系。更为令人称道的是,这里的蔬菜温室能抵御14级强风,每月可生产新鲜瓜果蔬菜。
中山站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张建和他的同事们年复一年,用双手将原本简陋的集装箱铁皮房建设成建筑面积达5800平方米的永久性科考基地。如今,“中国小镇”已成为南极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极地科考专家魏文良曾表示,在国内建设一个10万平方米的大楼,其难度远不及在南极建立一个几千平方米的科考站。在极端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工作人员需要面对狂风、极寒、暴雪、万年冻土等多重挑战。但正是这样一群不怕苦的工作人员,催生出许多新技术,如超低温砼浇筑法、万能钻机等。
得益于强大的基建实力,长城站、中山站等考察站已颇具规模,并正在向智能化、自动化迈进。如今,通过卫星传输,考察站内的观测数据可以实时传输至国内,实现实时监控。
与此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在装备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每次前往南极,“雪龙”号都会带上众多先进的中国制造装备。近年来,随着装载机、耐低温极地光伏发电设备等新装备的加入,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已建立起“海陆空”立体推进的格局。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着南极深处挺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科研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和勇气。这是一场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也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深情致敬。“雪龙2”号,作为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亦堪称世界首创的具备双向破冰能力的破冰船。凭借强大的破冰能力,该船使得诸多科考设施和补给物资得以深入南极陆缘冰区和大陆内部,以前难以抵达的海域如今也能轻松到达。
在大陆之上,各式各样的耐低温、抗风车辆组成了一支陆上车队,保障物资运输和冰盖探测工作。例如中山站拥有的30多辆车辆中,“南极2”号全地形车被亲切地称为“南极公交车”,其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百分之百国产。该车载有坦克般的履带,耐磨性出众,并具备水陆两栖性能,即便是在零下41摄氏度的极端低温下也能灵活启动。车厢内配置了空调和新风系统,为科研人员在户外作业提供舒适的作业环境。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借助中国工业化产业化的飞速发展势头推动极地科考工作的进展。在极地科考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和装备类型出现,从车辆到发电设备再到材料,无一不是中国制造。我们还拥有移动科考站,全部基于雪橇设计建造,完全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
我国极地科考技术的进步也体现在空中领域,2017年,“雪鹰601”固定翼飞机的加入,标志着极地考察进入“航空时代”。这一飞机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极地执行科研、运输和救援任务的能力。例如,当年一月,“雪鹰601”从中山站起飞,仅用4个多小时就飞抵千里之外的昆仑站,相比之下,之前乘坐雪地车前往需要近20天的时间。
随着科研条件的逐步完善,观测采样范围的扩大以及现场科考能力的提升,中国极地科考队每次出征都肩负着重要的科研任务。此次南极科考的重点是大洋地区,科研工作者们将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开展一系列科学调查工作,包括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并承担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的监测任务。
在极地严峻复杂的环境中取得科研成果离不开先进的科研设施支持。我国极地科考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科研监测规模、技术手段、参与任务的科研人员比例到管理模式等无一例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如水下机器人、探冰机器人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极地考察。例如我们研发的无人冰站,可以直接投放到浮冰上,随着海冰漂流,实现超过一年的长期无人观测。即便是在极夜期间,它也能进行各种参数的观测。
采样工具对于科考来说至关重要。南极冰芯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但要从厚厚的冰盖下取得并不容易。幸运的是,我国已拥有深冰芯钻探的“三大钻”,钻探超过100米。凭借这些技术实力,我国已成为国际冰芯科学研究组织的重要成员。
在众多的科研设备中,“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尤为出色。该船装备的22米长活塞取样器在2019年的一次考察中成功获取了18.36米长的海底沉积物样品。船上不仅设有专业实验室和高科技设备如自动定位系统,还实现了长时间的原位采样和测量。月池系统由主甲板垂直通向海底,使得在大面积浮冰区进行作业成为可能。
蓝木盛,作为我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已参加过9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他表示,“雪龙2”号齐全的实验室设施和先进的科考设备极大地提升了现场科考能力,现在观测和采样的生物覆盖范围也扩大了很多。
陈留林介绍,我国极地科考站的站内实验室也日益完备化。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实验室已具备一年四季进行实验的条件,实验装备的配备也越来越齐全。现在除了非常专业的设备外,其他的需求都能满足科研工作者的需要。目前,我国已跻身极地考察大国行列形成了“两船六站一基地”的极地考察保障格局。“两船”即两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号和“雪龙2”号。“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而“雪龙2”号则是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作为中国极地考察的骄傲,“雪龙破冰船队”已在国内国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其中的旗舰“雪龙二号”。这艘自主建造的重型破冰船,长达167米,宽达22.6米,拥有先进的导航和气象观测设备。除此之外,船上还配有各种实用设施如游泳池、健身房和图书室等,这不仅能够满足科考团队的日常需求,更能提供全方位的立体服务以适应各种极端环境。它不仅能在广阔的海洋中自由航行,更能在冰层厚度达一米以上的情况下进行连续破冰航行。其强大的冲撞破冰能力使它能在极区实现原地自由转动,可谓是者的最佳伙伴。特别是在与老旗舰“雪龙号”一同组成的破冰船编队时,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双龙探极”新时代。这对于极地科考的意义非凡。接着要提的是中国六大极地科考站。这些科考站不仅分布在南极和北极的关键位置,而且每个站点都有其独特的科研使命。长城站是中国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主要开展极地低温生物、生态环境等科学观测和研究;中山站则主要进行极区高空大气物理等观测和研究;昆仑站是人类在南极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主要开展天文学观测与研究;泰山站作为一座中继站,支撑南极内陆的考察活动;而北极的黄河站则是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主要进行极区高空大气物理等观测和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考察基地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这个基地位于长江口南岸的上海市浦东区曹路镇五号沟地区。这个基地分为四个主要的功能区块,为极地考察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从极地考察港口到极地科学研究区,从极地考察训练区到科普教育区,这里都有完善的设施和装备。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里的水域有我国唯一的南北极考察专用码头与工作船码头。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正在不断壮大和发展,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在极地科学领域的实力,更是对未知世界的精神的体现。“一船六站一基地”,构成了我国极地考察的坚实后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就。(流产网)
健康新闻
- 中国北极科考站,中国北极科考站分布图
- 合肥房产中介如何购房者安家置业
- 詹氏山核桃仁的功效 詹氏山核桃仁好不好
- 如何获取和培养游戏中的主脑坐骑
- 女孩为报恩以身相许,我该怎么逃离无性婚姻?
- 了不起的盖茨比预告片
- 生石花潮土上盆还是干土 生石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植
- 无土蔬菜栽培技术(无土栽培可以种植哪些蔬菜)
- 从60分到高考状元,从60分到高考状元百度网盘
- 少女时代允儿香港大秀事业线 拒绝回答PSY绯闻
- 长春大学有哪些,长春大学有哪些学院
- sgs检测机构「sgs认证」
- 如何轻松通过图解方式学会手机刷机
- access简介「ACcESS快速开发」
- 怎么评价2020跨年晚会上张艺兴表演的《霸王别姬
- 浣熊市行动背后的故事和玩法有哪些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