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瞩目焦点!山东大学荣膺山东革命场馆与高校融合发展联盟召集单位
在青岛召开的山东革命场馆与高校融合发展联盟成立大会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大学等重量级单位齐聚一堂。此次盛会不仅标志着山东革命场馆与高校之间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更彰显了山东大学在推动革命文化传承与高校教育融合发展的领导力。
大会上,审议并通过了联盟章程和选举办法。而山东大学因其卓越的贡献和丰富的资源,被推选为联盟召集单位。张永兵副书记当选为会长,桑晓部长当选为秘书长。未来,山东大学将秉承立德树人理念,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资源,发挥其在党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学校还将推动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引领性发展,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格局,助力文化自信的提升。
02
郑立梅教授团队突破弛豫铁电单晶研究新境界
近日,山东大学物理学院郑立梅教授团队在弛豫铁电单晶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同步实现巨压电性与高矫顽电场的协同优化”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该成果对于推动铁电器件的高效率与宽工作场下的稳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超高压电性的弛豫铁电单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实现压电性和矫顽电场的协同增强一直是该领域的难题。郑立梅教授团队通过微结构调控方法,成功突破了这一难题。该研究的大型仪器公共技术为该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环境学院张建教授团队突破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新境界
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广阔领域里,山东大学环境学院的张建教授课题组近期在权威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自动潮汐流驱动的人工湿地新境界:铁循环助力多环芳烃与氮的高效去除”为题,揭示了新型自动潮汐人工湿地系统的独特魅力。
这篇论文的亮点在于,研究团队通过优化系统的氧化还原环境,成功实现了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和营养元素氮的高效去除。这一创新设计不仅提高了再生水的安全性,也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开辟了新的路径。
研究过程中,张建教授团队针对人工湿地复氧效率低的技术难题,巧妙地通过定向调控湿地内的氧化还原环境与改良铁基质填料,构建了这一新型人工湿地系统。他们利用虹吸、导气管在湿地内创造出交替的缺氧、好氧环境,形成了Fe2+/Fe3+循环。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增强了细胞内外电子传递效率,还拓宽了湿地的脱氮途径,并显著提高了多环芳烃降解菌的丰度。
凭借丰富的实验数据和深入的研究,该团队揭示了微生物降解在人工湿地降解多环芳烃中的关键作用,并成功识别了铁基质人工湿地中降解多环芳烃的关键微生物。这些发现不仅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还为保障再生水的安全回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张建教授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污水生物/生态处理与资源化研究,不断研发新型高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他们在人工湿地的研发、设计及工程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的权威国际期刊上。
生命科学学院夏永振教授课题组治疗高尿酸血症研究获新突破
针对高嘌呤饮食消费增加导致的高尿酸血症问题,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夏永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肠道微生物学领域的权威期刊《Gut Microbes》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这项研究以“利用工程化EcN菌株治疗高尿酸血症”为题,展示了其在治疗这一常见代谢性疾病方面的新突破。
研究团队通过精心设计和改造的Escherichia coliNissle 1917菌株,结合了尿酸氧化酶和氧气再生系统,为治疗高尿酸血症提供了新的策略。这一创新性的治疗方法不仅有效降低了体内尿酸水平,还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这项研究的成功得益于博士研究生赵瑞的辛勤工作和夏永振教授的精心指导。该研究不仅为治疗高尿酸血症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成果也展示了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合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领域的强大实力。
这两项研究不仅展示了山东大学科研团队在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由于人体内缺乏尿酸氧化酶(urate oxidase,UOX),导致无法进一步代谢尿酸。体内的多余尿酸需要通过肾脏和肠道排出,其中三分之一通过肠道完成,并被肠道菌群进一步代谢。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为我们治疗高尿酸血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期,一项研究成功构建了一株能够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快速降解尿酸的工程化EcN菌株。该菌株能够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肠道和血液中的尿酸水平,证明了在肠道中应用EcN菌株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可行性,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将EcN菌株直接应用于血液中的新疗法,为治疗代谢紊乱类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由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与荷兰威科(Wolters Kluwer)集团合作出版的急危重症领域新刊《急危重症医学(英文)》正式通过了Scopus数据库的内容遴选与咨询评审,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急危重症医学(英文)》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承办的季刊,旨在为全球急危重症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期刊主编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教授担任,该期刊已得到多个学术组织的支持。被Scopus数据库收录,标志着该期刊得到了国际权威数据库的认可,对于扩大期刊传播范围、增加期刊显示度以及提升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推动急危重症领域的发展,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具有深远的影响。近日,化学与化工学院的郝京诚教授团队在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综述性论文相继在化学领域的三大顶级期刊上发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郝京诚教授团队首先受邀在享有盛誉的Chem. Rev.期刊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这篇题为“前沿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趋势”的论文,深入评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团队及国内外科学进展。该论文具有极高的影响力,被标记为封面文章,其影响因子达到了60.622。
紧接着,郝京诚教授团队的另一篇综述性论文在Acc. Chem. Res.期刊上发表。这篇论文对当前的化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评述了各领域的进展。其影响因子为22.38 4,显示出该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郝京诚教授团队还在Chem. Soc. Rev.期刊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这篇论文涵盖了广泛的化学领域,对近年来的重要发现和突破进行了全面的综述。该期刊的影响因子高达54.564,显示了这篇论文的高质量和重要性。
这三篇综述性论文都凝聚了郝京诚教授团队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深入研究了化学领域的进展和趋势,为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些论文的发表不仅展示了郝京诚教授团队在化学领域的深厚实力,也体现了他们在推动科学进步方面的不懈努力。
郝京诚教授团队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后续研究、启发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论文为化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助于推动化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系列的成就离不开郝京诚教授团队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持续努力。他们的成果也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我们期待郝京诚教授团队在未来能够继续为科学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
我们也期待更多的科研团队能够像郝京诚教授团队一样,勇于挑战、不断创新,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