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成绩的揭晓,千万考生和家长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郑州的考生家长李萍,为了让孩子不浪费一分,甘愿花费4980元报名高考志愿规划师咨询服务。而艺考学生家长陈阳则选择了购买高考志愿分析服务APP的会员,花费699元。可见,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已经形成,且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1193万人。如此庞大的考生群体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针对这个需求,不少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他们用吸引人的广告宣传语,如“不让孩子浪费一分”、“百分之百保上”、“只要肯花钱,高考志愿规划师为孩子提供专属服务”等,精准抓住了考生家长的心理需求。
这个市场的规模从2016年至2022年增长了5.8倍,预计2022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8亿元。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高考志愿规划师的市场鱼龙混杂。一些机构为了赚取利润,可能会聘请不具备专业资质的老师来提供咨询服务。甚至有些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只是经过短期培训,短短三周内就“速成”上岗。这种情况让人对规划师的专业性产生质疑,也增加了考生和家长的风险。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线上购买志愿填报卡和线上或线下购买1对1专家咨询服务。前者提供的数据与后者并无太大差异,只是后者会加入专家的解读和建议。一些家长表示,这些专家提供的建议和数据他们都可以自行在网上查询到。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这些服务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一些机构声称拥有“大数据模型”支撑,可以提供精准的高考志愿填报建议。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大数据模型主要是整合全国高校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学生排名位次表,以数据分析的形式为向高考生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作数据支撑。这种数据呈现的形式虽然“花哨”,但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虽然庞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作为考生和家长,应该保持警惕,理性选择。在选择服务时,要关注机构的专业性和老师的资质,不要盲目相信广告宣传。也要学会自行查询和了解相关信息,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在这个关键时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未来保驾护航。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的高考志愿规划师主要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部分是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可能长期参与招生工作或者已经退休,拥有充足的相关经验;另一部分则是持有“高考志愿规划师”专业技能证书的专业人士。许多提供个性化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企业,会以其规划师持有该证书来证明其服务的专业性和高质量。
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
针对这一问题,记者联系了一家开展“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的教育机构,据其客服人员介绍,只要具备大专学历,支付6980元参加为期三周的培训,即可获得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颁发的高考志愿规划师职业岗位技能证书。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明确表示,相关部门从未颁发过此类职业资格证书。这意味着,那些打着“高考志愿规划师”旗号提供服务的机构,其所依赖的资质并未得到国家正规部门的认可。
那么,这些经过短暂培训、付费即可获得证书的“专业”老师,其实际能力究竟如何?
部分家长表示,他们接触的规划师表现出高度的专业性,能够提供许多不为人知的信息。也有家长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某些规划师可能只是使用固定话术来应对客户,其真正实力有待商榷。
在高考分数公布后的短短几天内,某招聘APP上出现了大量关于招聘高考志愿咨询老师的帖子。多数企业强调,持有“高考志愿规划师”证书者优先,对工作经验要求不高,甚至可以是短期兼职。这让人担忧,许多规划师可能只经过了短期的培训和兼职,并未接受过正规的本科教育。对此,教育专家熊丙奇提醒家长在选择服务机构时需谨慎,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蒙蔽。
关于高考志愿填报企业的数量分布,数据显示各省差异较大。以河北为例,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企业数量居全国之首。对于家长来说,是否选择购买高考志愿规划服务并非仅仅取决于企业数量。有些家长认为,对于有经验的家长来说,无需购买此类服务;而对于对高考志愿填报不了解的家长来说,付费咨询可能是最快的“补课”途径。一位高三老师王语嫣对此行业的存在价值表示个人看法:“关键是看规划师的实力和经验。”同样地,考生家长李萍也表达了困惑和无奈:“我们只能寻求专业的帮助。”然而对此行业的小陈老师却认为这个市场存在夸大需求的现象,“大部分考生其实不需要购买这类服务。”他认为只要考生和家长根据分数、排名和往年的录取情况做出基本判断即可。对于志愿填报机构的收费情况他表示过高,“几千块的服务费已经算是高收费了。”至于一些机构承诺的“百分百保底”,他表示这是操作技巧而非绝对的保证。对于此行业的未来前景他表示看好但也提醒家长要保持理性态度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当记者问及如果学生志愿滑档机构是否会提供补偿时他表示每个机构的规定不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强调选择正规机构的重要性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高考志愿背后的教育空白:机构填补还是社会反思?
随着付费市场的蓬勃发展,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逐渐浮出水面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这不仅仅是高中阶段学子职业规划的问题,更是关乎未来社会发展的一大议题。
在高速发展的付费时代背后,隐藏着当代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空白。熊丙奇院长,这位来自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专家指出,多数学校目前并未开设针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课程。这不仅导致学生们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处于被动状态,更为某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问题。
走进成都某高中的课堂,老师坦言,自己所在的学校从未开设过职业生涯课程,仅有的几场针对填报志愿的讲座也未能起到太大的作用。而在中部某副省级城市的一所高中,虽然自2020年起开始为高一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似乎并未改变学生和家长在报考时的迷茫状态。这其中或许与课程开设不足、专业度不够有关。
熊丙奇院长进一步分析,学校在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阶段的缺失是主要原因。多数学校并未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完整的讲解服务,导致许多家长对相关内容一无所知。而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却能短期内提供大量筛选后的信息,迅速获得家长信赖。熊院长还认为,社会舆论的错误观念“炒作”也为这些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比如媒体经常宣传的“捡漏”考进名校的观念,实际上可能并不利于学生真正选择合适的专业。
这个行业的蓬勃发展让人不得不思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舆论的引导以及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迷茫,都为这个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但这也引发了社会的反思:我们是否真的为年轻一代提供了足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导向支持?是否应该更多地从教育和社会层面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仅仅是依赖市场上的咨询机构。
正如熊院长所言,整个社会都需要从内而外地进行改变,才能真正推动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的良性发展。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关乎未来一代如何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希望每一位家长和学生都能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得到真正的帮助和支持。
大河报豫视频的记者杜倩雯为我们带来了这一深入报道,摄影白周峰。本文旨在引发更多关于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考和讨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