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寸是多少厘米,越野车升高两寸是多少厘米
今年是联合国国际玻璃年,全球的目光聚焦于玻璃艺术领域,中国在这一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从“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展览亮相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到“丝路琉光从地中海到长安的古代玻璃艺术”展览登陆西安博物院,无不展现出中国对玻璃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虽然中国玻璃的起源最初受到西方玻璃制品和制作技术的影响,但中国自制玻璃的悠久历史同样令人瞩目。玻璃在中国有着长达2500余年的历史,曾被古人称为“琳”“琉璃”“药玉”等。时光淬炼下,中国玻璃艺术展现出独特的神彩,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玻璃,被誉为“火与沙的艺术”,是高温下烧制而成的非晶态硅酸盐化合物。考古证据表明,玻璃发源于距今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与西方玻璃相比,中国制造的玻璃虽然历史相对较短,但却同样独具魅力。玻璃艺术承载着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呈现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在中国古代,对于玻璃材料的审美认知与崇尚玉石的文化紧密相连。虽然玻璃曾被视为“舶来品”,但中国自制的玻璃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剑上的蓝色玻璃便是早期代表,展现了人们对这种材料的初步认知。此后,随着技术的发展,玻璃的称谓也逐渐变化。从最初的“琳”到后来的“琉璃”,再到现代的“玻璃”,这一历程见证了人们对玻璃的深入了解和审美变化。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玻璃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可能并没有单独的词汇来描绘玻璃材料,而是借用“琳”这一词来称呼类似玉材的玻璃。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汉以后,“琉璃”一词开始独立使用,成为中国古代对人造二氧化硅器物的一种名称。这一词的出现,标志着玻璃材质开始与玉石、珊瑚等材料有所区分,并形成了独立的材料审美和文化价值。
自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方吹制玻璃器及吹制技术传入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玻璃制作技术不断进步,玻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从唐朝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琉璃的珍视和崇尚。这些诗歌将琉璃与冰、玉相提并论,散发出迷人的风采。
中国古代的玻璃艺术是中华文明博大包容性和伟大创造性的体现。从最初的受西方影响,到后来的自主研发制作,再到形成独特的审美认知和文化价值,这一历程见证了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历程。如今,随着玻璃艺术的热潮再次兴起,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玻璃艺术将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玻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人们已经称国产的玻璃灯为“琉璃”。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玻璃有着丰富的别称,如“药玉”、“水精”、“罐子玉”等,这些别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玻璃的审美认知和崇尚玉石的文化紧密相连。从魏晋时期开始,人们制作玻璃的目的多以模仿玉石和其他天然宝石或半宝石为主,古代玻璃的颜色多呈现温润如玉的不透明或半透明蓝绿色和白玉色。
在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制作技术和审美风格经历了多次变革。早在战国中晚期,国产蜻蜓眼玻璃珠就已经开创了独特的铅钡玻璃体系,这种体系在世界其他古代玻璃体系中前所未有。到了汉代,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形成了中原和广西两个主要的生产体系。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从西方引进了吹制玻璃工艺,并在晚从5世纪开始掌握了这项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本土的吹制玻璃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玻璃器的使用在佛教中尤为重要,舍利作为佛教中最为重要的供养对象和神圣之物,常常用玻璃器贮存以便信众瞻仰。例如甘肃泾川唐代大云寺塔基出土的玻璃器就展现了玻璃器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文物如玻璃莲瓣托盏、蜻蜓眼玻璃珠以及玻璃胎画珐琅花鸟纹诗书画印对瓶等都为我们见证了古代玻璃工艺的发展。尤其是战国中晚期的国产蜻蜓眼玻璃珠,不仅吸收了西方珠子的装饰纹样和风格,还开创了独特的铅钡玻璃体系,这是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一大创新。汉代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延续了战国时期制作仿玉的铅钡玻璃传统,还在配方、规模数量和形式上都有创新。
中国古代的玻璃工艺历史悠久,技术不断创新,与玉石文化紧密相连。从古代的文献、历史文物以及现古发现,我们可以一窥古代玻璃工艺的魅力,也能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玻璃器在宋代:世俗日用品的崛起与未成的主流
玻璃器皿,这一在世俗化日常生活中的点缀,在宋辽时期开始崭露头角。随着这一时期的繁荣与昌盛,玻璃制品作为食器、酒杯、碗、瓶等,在宋代的宴庆、待客等隆重场合频繁出现。洪适的《千秋岁》便描绘了一幅宋代寿宴上,以玻璃酒杯斟酒欢聚的场景。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也提及,友人以玻璃瓶装载花卉,招待客人,并配以美酒,欢声笑语直至深夜。这些记载都反映出玻璃器在宋代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尽管玻璃器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陌生,甚至在某些场合和瓷器一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并未成为主流的日常用具。中国悠久的制瓷工艺使得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难以被替代。相比之下,玻璃易碎且不耐骤冷骤热,这无疑增加了其作为日常用品的风险。尽管宋辽至元明时期玻璃器的数量增多,品种也日趋丰富,包括动物、瓜果、灯具、簪子等,但玻璃器始终未能占据日常用品的主导地位。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玻璃艺术的发展总是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背景紧密相连。这一点,在清代尤为突出。康熙年间,造办处在皇城内设立了玻璃厂,专门制作眼镜和各种玻璃日用品,其造型流畅轻盈,呈现出了西方吹制玻璃的主要特征。雍正朝之后,虽然不再制作水晶般透明的玻璃器物,但通过切、割、雕、琢等方式揭示玻璃材料的特性受到青睐。乾隆时期更是整个中国古代玻璃制作的巅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系。这些玻璃器物的制作不仅体现了西方技术的引入,更与中国悠久的工艺美术传统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自清代开始,玻璃以其独特的光学性能和美学表达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中。玻璃窗这一在当代习以为常的物件在古代却是稀罕物。虽然早在东晋和唐代就有关于玻璃作为建筑装饰的记录,但直到清代中期,琉璃窗才在宫廷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体现了皇家的支持和技术引入的重要性,更显示出玻璃在建筑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玻璃器在宋代虽然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但却未曾成为主流。而在清代,玻璃制品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其日常用品的多样性,更在建筑艺术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这一历程不仅反映了技术的进步,更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自乾隆中叶以来,玻璃艺术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在建筑艺术中展现出其独特的光学性能和美学价值。当时,人们开始采用“满用玻璃”的做法,即在窗户上镶嵌一整块完整的大玻璃,这种做法不仅使室内光线明亮,还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人们还在门窗的木隔扇中镶嵌带有绘画的玻璃,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装饰效果,还体现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乾隆皇帝对玻璃窗的特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在他的多首御制诗中,他细致地描绘了玻璃窗的特质,并表达了对玻璃的欣赏和喜爱。玻璃窗的出现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成为了建筑美学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光学性能,使得室内光线柔和、明亮,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玻璃窗的出现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使得建筑更加美观、大方。
玻璃作为一种特殊的材料,不仅在建筑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逐渐深入到社会的文明发展中。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来看,玻璃的出现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意识到玻璃的独特性能和美学价值,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居装饰、建筑设计还是艺术创作中,玻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的作者作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亚洲玻璃策展人,对玻璃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他通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玻璃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建筑美学和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文汇报的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玻璃艺术的窗口,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文为我们展示了玻璃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大家对玻璃艺术进行更多的了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