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我期望特别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不要火葬,也不要进棺材,我想坐缸。”这是林观荣临终前对儿子的衷心嘱托。听到父亲的遗愿,林上水感到十分震惊,但他深深理解父亲口中的“坐缸”意味着什么。
在崇尚修行的世界里,人们衡量修行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等待修行者圆寂后是否留下舍利子。而在佛家思想中,舍利子分为多种形态,其中一种是肉身舍利,即得道高人在修行过程中肉身不腐的现象。想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一种特殊的葬礼方式“坐缸”。
坐缸,也被称为“坐化”,是修为有成之人的特殊葬礼方式。在逝者圆寂后,将其以盘坐的形式安置在特制的套缸之中,然后在遗体周围填充石灰、木炭和香料。密封好的缸体会被安置在一个特殊的场所内,等待三年的时光。这期间,人们会时常前来上香供奉。等到入缸满一千天后,僧人将举办隆重的仪式打开缸体。如果此时遗体不腐且保持完整,那就意味着这个修行者已经功德圆满。他的肉身会被塑成金身,制成佛像,受到世人的朝拜。
林上水遵从了父亲的遗愿,进行了缸葬。如今已经过去了21年,林观荣的遗体怎么样了?一个普通的农民,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葬礼方式呢?
林观荣出生在江西上饶的一个农民家庭,虽然一生都在田间劳作,但他所生活的环境却与众不同。他们的村子边上有一座全国著名的灵山,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林观荣也不例外,成为了忠实的佛教徒。
尽管信奉佛教,林观荣并没有出家。他像一名编外人员一样,偶尔去寺庙和僧人们一起打坐,甚至背诵经书。在农忙之余,他会到寺庙做义工,为寺庙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
虽然一心信奉佛教,但传统的思想还是在林观荣心里根深蒂固。他娶妻生子,希望自己的儿子以后可以以此为戒,积德行善。自从有了儿子之后,林家的生活也增添了很多乐趣。
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发生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林观荣突然对肉食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每当他看到荤腥的食物,都会感到全身难受。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他感到困惑不解,于是决定上山找主持解惑。
他向主持述说了自己的困惑:“师傅,我最近不知怎么的,对肉食非常讨厌,甚至看都不能看,一想到就会反胃,是不是身体出现什么状况了?”主持听到他的描述后感到惊讶并为他把脉查看。经过一番诊断后表示:“你的身体并没有什么问题。”然后解释说,“或许你与佛有缘得到了佛祖的点化吧。”或许是自身的佛性让你无法享用荤腥吧。”
这段奇特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林观荣的信仰和追求。他继续修行佛法并传播佛教的理念和精神力量给更多的人。他的故事和信仰也影响了他的家人和周围的人们对佛教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如今林观荣的肉身是否还保持着神奇的状态依然令人好奇与关注。听闻佛缘点化,林观荣心生信仰。在寺庙内,他遇到了主持,与其长谈良久,领悟了佛家知识的深邃广博,其中亦包括了神秘的“圆寂”。带着疑惑与探求,他问道:“师傅,如何能够功德圆满,往生极乐世界?”主持略作思索,娓娓道来:“修行之道始于入寺之时,是否功德圆满,需看佛性、点化及圆寂。”此言一出,林观荣不禁心生好奇。
圆寂,难道就是生命的终结吗?除了传统的下葬方式,竟还有其他的途径?主持继续解释:“圆寂有多种形式。如舍利子,通过火化成就功德圆满;还有坐化,舍弃五谷杂粮,仅以杏仁干果为食,直至最后坐化成肉身舍利。”紧接着,主持提到了更为神秘的“坐缸”。圆寂之人需在缸内静修千日,若肉身不腐,则功德圆满,成为肉身舍利,享受永世的朝拜。此等神奇之事,令林观荣叹为观止。他决定自己死后也要尝试“缸葬”,以此功德圆满。
自此之后,林观荣虽未剃度,但已过上了如僧人般的生活。他在家中备有专门的素食厨具,碗筷皆专用。他发现寺庙位于山上,信徒上山参拜颇为不易。于是,他决定为寺庙修建一条上山的路。他自带工具,凿下花岗岩,打磨成石砖,背到山上铺设。其毅力如愚公移山,感动世人。他最终修建了一条两千多级台阶的石路,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林观荣的儿子林上水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父亲决定去世后要进行“坐缸”。林上水对此感到意外,因为他身处农村,对此等事并不了解。他询问父亲详细情况后,意识到这可能会引发他人的议论。林上水无法做主,便召集全家人商议此事。然而经过一番讨论后并未得出结果。此事便暂时搁置了。
时光荏苒至2000年。这一年,林观荣已75岁高龄。突发脑血栓使他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家人开始为他筹备后事。林观荣一生信仰坚定、乐善好施、功德无量。他的善举和事迹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钦佩。对于他即将离世的选择坐缸圆寂的方式更是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和热议的话题。在住院的这段时间里,林观荣的沉默让人费解,他如同消失在人群之中,整整二十多个日夜里,未发一言。林上水对此只是轻轻心想,父亲可能尚未接受病重的现实。当林观荣在沉寂之后突然开口,话语间的沉重让所有人动容。
“儿子,我感觉时光无多。答应我,在我离世之后,要为我施行缸葬,这是我最后的愿望。你必须要完成它,否则我这一生的修行都将付诸东流。”
林上水看到父亲的神色,明白这是父亲真实的意愿,而且这项愿望已经被林观荣列入了遗嘱之中。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林上水决定竭尽全力。他四处寻找能够容纳父亲的陶缸。由于父亲的身材高大,找到合适的陶缸并不容易。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大缸和一个小缸,只有将两者巧妙地拼接在一起,才能安置父亲。
在找到合适的陶缸后不久的3月12日,林观荣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儿子林上水根据父亲的指示为他进行了缸葬。尽管这一做法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甚至山上的僧人都出面阻止,但为了满足父亲的遗愿,林上水依然坚定地执行。
他以匠人的协助下,将寿衣和木凳放置在陶缸底部,然后仔细地为父亲的遗体擦拭、涂抹石灰。以盘坐的姿态安置好遗体后,进入了防腐的环节。林上水将木炭和包裹在黄纸中的石灰粉均匀铺在遗体周围。在缸内铺满这些材料后,他将小缸倒扣在大缸上,用桐树油和石灰密封接缝。一切准备就绪后,装有父亲遗体的陶缸被放置在一个几平米的小屋内。
按照佛家的说法,这个陶缸在封存1000天后将会开启。三年之后,终于迎来了开缸的日子。全村的人都聚集在林家门口,见证这一罕见的场面。林上水怀着紧张的心情打开了陶缸,发现父亲的遗体竟然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虽然皮肤有些干瘪,但没有丝毫腐败的迹象。这一奇迹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随后,林上水请来了工匠,用石膏包裹住父亲的遗体,为他塑造了一个金身。这座塑像供奉在自家二楼的客厅中。
这个故事在村里传得沸沸扬扬,甚至传遍了全国。村民们来到林家都会绕道走,不敢上门拜访。其实这种坐缸保持尸身不腐并非神迹。由于陶缸的密封性和缸内石灰、木炭的特性,外界空气和细菌无法进入,这使得遗体成为干尸是正常现象。而我国现在普遍实行的火葬更能保护环境。尸身放在家中,除了可能携带细菌和病毒外,还会对家人和客人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我们应该敬畏死亡,有信仰是好的,但不要过度迷信。请保持理智,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帮助和启示。(文中所述坐缸保持尸身不腐的科学解释以及火葬的环保性等内容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