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察:2022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冲刺”之路
本报记者 俞菀、郭雨祺报道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王莉励的生活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在求职进入第7个月之际,她默默在备忘录上划掉了因疫情推迟的考试安排。这是2022年春夏季节,对于包括王莉励在内的大多数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正面临着“考试的不确定性”与“签约期限的紧迫性”的双重压力。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突破千万大关,达到了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启动了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活动,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一系列专项行动支持。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大学2022届硕士毕业生徐一曼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她选择在家乡广东就业,先后参加了多次公务员考试,但均未成功。最近,她终于通过筛选,获得了深圳一所高中教师岗位的录用通知。徐一曼表示,这是她从一个区几千名报名者中“突围”而来的幸运。她更关注当下的就业形势,选择考编是对现实的理性判断。她希望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同时也希望能够离家近一些。
与此复旦发展研究院等机构的联合调查报告显示,青年网民对体制外工作持正面态度,但在实际就业选择中,更倾向于选择体制内工作。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对青年网民的吸引力仍然持续上升。疫情的影响使得一些单位不得不暂缓招聘计划,导致考试一再推迟。这让应届毕业生们感到焦虑,他们担心错过机会,选择考编或许是当下相对保险且体面的方式。
浙江农林大学2022届本科生李弘音在经历了多次应聘考试推迟后,决定另寻他路。她选择了一家生产液晶面板的企业实习,并顺利获得了录用。她依然心存忐忑,毕竟疫情之下,就业市场充满了变数。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多部门纷纷出台政策,高校也在千方百计拓展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总量,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帮扶工作。
这些毕业生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他们了解现实、关注社会动态、把握机会并作出明智的决策。与此学校和也在努力为他们提供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关键时刻。跳出“幸存者偏差”,这届毕业生似乎更加理性地看待就业问题,他们不再轻易被外界的观点所影响,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在当下这个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几乎身边的每个人都在准备选调生考试,宣讲会也备受追捧,但真正成功的人却并不多。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史以晴对此深有感触。尽管存在“幸存者偏差”,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更加听从自己的兴趣,通过有限的信息和自己的感受做出决定。
对于出国留学,现在的形势已经不再是毕业生的首选。疫情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使得留学之路变得更加艰难。曾经有不少学生梦想出国深造,但现在这个梦想变得不那么容易实现。史以晴发现,曾经多元的出路现在变得更为狭窄,大家都挤在同一条小路上赛跑。
考研,是另一种选择,但同样充满了竞争和挑战。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尽管身边的长辈和前辈建议考研,但毕业生们还是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岳翔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他选择了备战研究生考试,但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陷入了“幸存者偏差”,很多考研人最终可能只是陪考。
大多数毕业生们都清醒地认识到,今年的就业难是由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市场性岗位萎缩,政策性岗位总量有限,即便是前几年就业形势颇为利好的互联网企业,今年也是较难的一年。仍然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坚持自己的梦想,尝试自主创业或寻找其他机会。
在这一背景下,毕业生们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压力。作为毕业班的辅导员,张捷会定期去了解学生们的诉求,帮助他们研判形势,平复情绪。他认为,今年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是缓解学生心态上的困难。学校需要提供更多的就业资源,关注学生就业心理焦虑,通过就业中心网站、微信公号等渠道传递信息,加大咨询服务的投放力度。
教育部已经正式开启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活动,通过各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各地各校也采取了线上线下招聘的“组合拳”,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尽管存在困难,但总体而言,毕业生们争取就业的态度还是积极的。
毕业生们需要以平常心“入海”,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断地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无论是选择就业、创业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心态。毕竟,人生的路有很多种,成功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总会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等待着自己。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许多年轻人在职业选择的道路上选择了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挑战的领域。韩翰是一位工科出身的硕士研究生,他的选择尤为引人注目。尽管航空航天专业在当前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待遇不如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但他却选择从长远角度考虑择业问题。他深知航空领域是我国国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人才的投入。他坚定的信念和热情使他选择投身这一领域,即使疫情也无法动摇他的决心。这种从容和坚定,是许多青年在面对职业选择时应有的态度。
疫情无疑给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之路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启发了他们对自我价值与发展、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面对坎坷的道路,许多毕业生选择不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寻求发展机会。他们意识到,就业并不仅仅是找到一份工作,更是面对未来的一种底气。他们时刻保持警惕和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杨哲伦是浙江大学的一名本科生,他的经历充分展示了青年在求职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疫情期间,他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意识到了平常心的可贵。他希望未来能到具有服务性质的金融机构工作,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和坚定,是青年在求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张仕启是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硕士毕业生,他的求职之路可以说是非常顺利。在他的背后,是无数个夜晚的努力和付出。他通过实习、学习编程技能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他认为毕业生求职现状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反馈,唯有在不确定性中抓住可以确定的因素,用充分准备来对抗焦虑。这种坚韧和努力的精神,正是毕业生在面对求职挑战时应有的态度。
对于任立来说,她更希望拥有稳定的生活水平和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她相信努力会有回报,但也注重生活的质量。她的想法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他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更注重生活的品质和幸福感。这种追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肯定和鼓励。
《奋斗》仍是主旋律。许多年轻人在面对职业选择时充满信心,相信时间会回答成长梦想的力量。“入海”的他们相信挑战和机遇并存只要我们勇敢前行努力提升自己就能在广阔的职业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年轻人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希望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勇气和决心也让我们更加期待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