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气氛在近期骤然降温,而好莱坞进口大片似乎也遭遇了同样的寒意。刚刚过去的10月,仅有《圆梦巨人》和《机械师2复活》两片票房突破亿元大关。回溯票房占比数据,自2012年起,进口片的比例逐渐下滑,去年和今年更是双双跌破了四成关口。究竟是何原因让进口大片难以独领风骚?是观众口味愈发挑剔,还是市场变化莫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其中的奥秘。
好莱坞大片曾以其大制作、大卡司、高票房、高影响的特色征服了中国市场。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进口大片逐渐面临题材雷同的问题。从哈里森福特的《亡命天涯》开启进口影片的大门开始,到如今的英雄主义题材充斥银幕,影迷的审美疲劳不可避免。与此续拍翻拍片层出不穷,创新匮乏也加剧了市场的冷却。仅2016年就有众多续集如“海底总动员2”“美国队长3”等涌现,令人对好莱坞的创新能力产生忧虑。
进口大片遇冷的背后,国产电影质量的显著提升同样功不可没。随着观众口味的日益挑剔,国产片在质量上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湄公河行动》、《寒战2》、《使徒行者》等一系列佳作涌现,展现了国产电影的实力与魅力。另一方面,国产片的崛起也唤醒了观众心中的民族情结,使得国产片的排片量逐渐走高,这无疑给好莱坞进口大片带来了巨大压力。
进口大片还面临着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如今,一天之内上映几部甚至十几部影片的情况屡见不鲜。好莱坞进口大片在面临越来越多的国产片对手的还要与其他进口片争夺市场份额。正如《看电影》主编黄海鲲所言,过去好莱坞公司间会有内部会议安排档期,而现在则是完全跟着市场走。
好莱坞进口大片要想抵御寒冬、突破重围,必须拿出更具吸引力的作品质量。在题材创新、故事叙述、视觉效果等方面下功夫,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观众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