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的十天里,北京可能会再次遭遇大雾天气的侵袭。这一消息来源于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的公开发言。在昨天的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陈振林明确表示,包括北京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已经进入了雾霾多发期。
虽然目前看来,没有证据表明今年是雾霾极端年份,我们仍在正常的范围内,但实际情况依然令人关注。此前一周,大雾笼罩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半个中国,能见度曾一度下降到不足百米。尽管现在仍有轻雾缭绕,但中央气象台已经解除了全国大雾蓝色预警。
陈振林强调,这次大雾的特点在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能见度低。秋冬季节本就是雾霾天气的多发季节,而11月作为秋冬转换的季节,更是大雾常发的时段。由于未来十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弱,所以仍可能出现大雾卷土重来的情况。
雾和霾是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两大“罪魁祸首”。雾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起雾时气压低,有害物质容易聚集在某个区域。这些雾中的颗粒很容易被吸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雾和霾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水分含量大小。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被称为雾,而水分含量低于80%的则被称为霾。当水分含量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雾和霾的混合物。
公众需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雾霾天气对健康的危害。也期待气象部门能够继续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帮助公众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