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中餐厅被指人均两千吃不饱
在繁华的上海,一家颇具特色的中餐厅在2022年3月掀起了一场关于中餐的热烈讨论。这家餐厅以一种新颖的“中餐日作”模式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但其人均高达2000元的高价套餐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这场争议的核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关于菜品设计与定价的争议。这家餐厅的套餐以“中餐日作”为特色,试图将日本料理的精致呈现方式融入中餐。消费者反映,尽管菜品的制作方式十分新颖,但菜品的分量却少得可怜。比如那道整只鸡仅取一片肉供多人分食的菜品,让很多顾客感到不满。许多顾客表示,大部分菜品都是“一口即尽”,让人用餐后仍有明显的饥饿感。对于这样的菜品设计,消费者认为其定价高达2000元/人起,另加10%的服务费显然不合理。他们质疑餐厅利用新颖的营销模式收取过高的费用。
运营模式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家餐厅采用了一种“饥饿营销”的策略:每日仅接待10位顾客,且需要提前数月通过微信预约。更令人不解的是,菜品内容与价格竟然通过私下沟通确认。这种不透明的操作流程被很多消费者批评为“故弄玄虚”。一些消费者认为,这种运营方式刻意制造稀缺性,降低了服务透明度,有变相抬高价格之嫌。
面对这些争议,餐厅方面给出了回应。他们强调“专注做好每道菜”,着重于食材的新鲜度和厨师的现场制作。但对于分量不足和定价问题,他们并没有直接回应。舆论对此也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是“餐饮创新”,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这种中餐文化本质背道而驰,属于“PUA式消费”。其实类似的争议并非孤例,此前广州某日料店也曾被曝出“人均500元回收食材”的问题^[2]^。这也反映出国内高价餐饮普遍面临的“性价比”与“体验价值”之间的平衡问题^[5]^。
在这场争议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对于餐饮的需求和期待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不仅仅关注菜品的美味,更关注其性价比和整体的就餐体验。餐厅也需要思考如何在保持创新的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毕竟,只有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