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食品问题
一场关乎食品安全的警钟在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小学部食堂中被敲响。
一、初现端倪
在明媚的春光中,一场风暴却悄然掀起。2019年3月12日,数位家长忧心忡忡地反映了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小学部食堂的问题。他们纷纷指责食堂食材存在过期、发霉变质的严重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长期腹痛、便秘、口腔溃疡等症状。家长提供的照片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诸如霉变粉条、冻肉等令人质疑的食材被曝光在公众视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担忧。
二、官方迅速反应,启动调查
闻讯后,四川省教育厅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联合成都市教育局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实地核查。与此成都市市场监管局也对涉事学校食堂的食材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粉条样品存在霉斑,被判定为不合格,而其余食材则暂未发现问题。涉事粉条来自成都市郫都区清全粉条厂,相关部门立即对其进行封存,并展开立案调查。
三、处理与整改措施果断实施
面对严峻形势,相关部门并未懈怠,而是迅速展开责任追究。学校举办者及法定代表人因办学主体责任缺失被立案调查。原校长被解聘,成都七中也免去其校长助理职务,并紧急选派新的校长来接任。8名食堂相关责任人也被调查处理。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首先是重组学校董事会,增加教职工代表及有教育经验的成员。接着推行校长陪餐制,让家长参与监管的膳食委员会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升级食品溯源系统,确保食材从源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监控。成都市教科院还派驻专家督导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不受影响。
四、反转与争议
就在持续发酵之际,部分家长被指责伪造食材霉变照片以夸大事实。3名家长因涉嫌扰乱公共秩序接受警方调查。但官方通报仍坚持,粉条不合格等问题属实,不会因个别家长的夸大行为而改变。
五、后续影响深远
此次不仅给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敲响了警钟,也让全省乃至全国的学校都加强了食品安全的排查。四川省教育厅明确要求全省学校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特别是对于食材采购、加工等环节的监管责任要有明确的划定。该成为校园餐饮安全管理的典型案例,推动多地强化“明厨亮灶”工程及家长监督机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饮食安全。
此次不仅仅是一场食品安全风波,更是一场关于学校责任、社会监督与公共秩序的深刻反思。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校引以为戒,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