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个台风命名表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命名之旅:亚太台风委员会的独献
在广袤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如同千变万化的精灵,时而狂暴、时而宁静。这些威力无穷的台风,却有着温柔的名字。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亚太台风委员会制定的精妙绝伦的命名规则。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表,更是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独特艺术品。
一、命名的背后故事
这份包含140个名称的列表,背后隐藏着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它的每个名字都是由亚太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包括柬埔寨、中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各自提交的。每个成员都贡献了10个充满文化特色的名字,构成这个丰富多彩的命名列表。
这些名字的选择颇有讲究。它们多以自然现象、动植物、地名、文化符号等为灵感,如中国的“木兰”(一种美丽的花卉)、中国澳门的“贝碧嘉”(当地著名的甜品名称)等。这些名字都是中性的,或者带有吉祥的寓意,避免涉及政治和宗教等敏感话题。
二、循环、替换与规则
这些美丽的名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循环使用,每六年就会轮换一次。如果一个台风造成了重大的灾害或影响,它的名字将会被永久地从列表中移除,并由原提交成员提出一个新的名字来替代。例如,“雷伊”因2021年对菲律宾造成重创而被替换为“沙布尔”,“马勒卡”也被一个新的名字所取代。
三、中文命名的统一
为了确保官方发布的一致性,中国中央气象台与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进行了深入的协商,对140个名称进行了统一的中文译名。
四、部分示例名称展示
让我们来欣赏一些示例名称:中国的“木兰”、中国澳门的“贝碧嘉”、朝鲜的“蜻蜓”、韩国的“古莎莉”以及越南的“浮莲”等。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各自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体现了亚太台风委员会对于台风命名的独特理解和创新。
这个命名体系不仅提高了台风预警的国际协作效率,而且通过融入多元的区域文化特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窗口。这些名字的背后,是各个成员国的文化积淀和对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