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产业协会警告美国(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
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正迎来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近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签署了备受瞩目的《芯片和科学法案》,标志着美国强化半导体产业链的国家意志正式纳入法律体系。这一法案的签署,象征着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决心和野心,旨在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
据了解,《芯片和科学法案》提供了高达2800亿美元的产业补贴,其中约527亿美元投资于半导体制造和研发。该法案不仅向在美国建设芯片工厂的企业提供资金补贴,还提供了高达25%的税收抵免政策,价值约240亿美元。法案还授权另一笔约2000亿美元的拨款,用于推动美国在未来10年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器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这一巨额投资展现了美国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程度。
从法案的雏形到最终落地,历经三年时间,其中半导体的扶持策略成为关注的焦点。国内半导体智库“摄魂研究”表示,这一法案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深远意义的法案之一,也将成为重塑全球半导体格局的起点。
多位半导体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法案旨在强化美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地位,特别关注先进制造工艺的产能和竞争态势。虽然欧洲等其他地区的非美企业不会受到直接影响,但涉及设备等制造业类型的关键业务仍将受到限制。法案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限制性条款,禁止接受补贴资金的企业在某些特定国家增加先进工艺芯片的产能,期限为10年。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的区域自治正在加速。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技术博弈中,半导体产业链的区域自给自足成为趋势,产业反全球化现象逐渐显现。美国的高额补贴,显示出其占领半导体产业制高点的决心,这也将刺激各地区加快步伐。
具体来看,美国在芯片法案中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其中,“美国芯片基金”占据了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鼓励芯片生产和研发。还设立了其他几个基金,用于支持关键芯片生产、建立安全可靠的半导体供应链以及培养半导体行业的人才。从基金的比例和用途可以看出,芯片制造是美国的核心重点。
具有芯片制造能力的IDM公司、与芯片制造相关的美国设备公司、国际芯片制造商以及美国芯片设计公司等群体将是芯片法案的受益者。随着美国芯片制造能力的提升,美国半导体设备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美国也借此平息了因制裁而失去中国市场的抱怨。
在这一背景下,众多半导体巨头纷纷采取行动。半导体制造商辛格和高通宣布延长现有的战略性全球长期半导体制造协议,确保充足的晶圆供应并承诺支持美国制造业。美光则宣布将利用美国的优惠政策,在存储芯片制造业投资亿美元,以提高美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韩国工厂在美国的投资信息也备受关注。
《芯片和科学法案》的签署标志着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野心和决心。这一历史性变革将引发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深刻变革,促进区域自治的加速,并激发各国在半导体产业上的竞争与合作。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浪潮中,一场关乎未来竞争力的投资竞赛正在激烈展开。近日,韩国存储芯片巨头SK海力士的母公司SK集团宣布,将在美国投资220亿美元,涉足半导体、动力电池、生物技术等领域。这不仅是SK集团的重大布局,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重塑的又一重要信号。
其实,这场竞赛早已悄然开始。近年来,随着产能短缺的加剧,企业的扩张步伐不断加快。尽管市场短期内有需求下降和部分过剩的迹象,但半导体整体产能仍然供不应求,芯片资源展现出长期稀缺的态势。在这场竞争中,产地的选择成为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SK集团的投资决策,无疑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与此全球多国都在积极争夺半导体行业的领导地位。美国芯片法案的实施,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政策和资本争夺战。各地区纷纷提出打造本地完整产业链的愿景,意图通过扶持本土企业,增强自身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竞争力。
以韩国为例,该国于8月4日正式实施《国家尖端战略产业法》,旨在通过扶持半导体等战略产业企业,巩固其全球领先地位。三星和SK海力士等领军企业也在积极扩大在韩国的建厂规模。而在欧洲,今年2月提出的《欧盟芯片法案》也体现了欧洲在半导体领域的雄心壮志。欧盟计划投入巨资支持芯片生产、试点项目和初创企业,旨在提高其在全球半导体生产中的份额。
在中国,作为新兴的半导体市场,国内产业链也在日益壮大。背靠巨大的市场,中国在集成电路建设方面将进一步加强。而全球各地的半导体区域,在全球重组的大背景下,更加重视自身供应链的自主性、安全性和可控性。
芯研认为,随着美国芯片法案的示范效应,全球各大区域将纷纷效仿,推出自己的半导体政策,以保持本土产业链的实力。这不仅是一场投资竞赛,更是一场关乎未来产业主导权的较量。
在这场全球化的竞争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在寻求自身的优势和策略。而最终的胜负,将取决于各方能否在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对于关注半导体产业的朋友来说,这场竞赛将带来无尽的机遇与挑战。更多关于半导体产业协会警告美国的动态,请关注本站,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作者倪玉清 编辑林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