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伟生古籍修复(东西问 - 杜伟生:古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怎
中新社北京报道,近日就古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的作用进行了专访。浩瀚的中国古籍是记录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传承与发展在当今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次专访嘉宾为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以下是专访的详细内容:
作者 陶思远
浩瀚的中国古籍,如同历史的宝库,蕴藏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与底蕴。今天,我们与杜伟生老师共同古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的独特作用。
中国古籍与中华文明的深厚联系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让这些古籍“活起来”、传承下来?杜伟生表示,中国对书籍修复的意识起源很早,《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相关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唐代至明清,中央都设有专门机构负责藏书修书。如今,随着与西方的交流增多,我们也借鉴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术。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古籍是历史的一条线,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谈及古籍修复的价值和意义,杜伟生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他曾前往大英图书馆修复敦煌遗书,在一件残卷中揭出了一张珍贵的唐代“”。这张“”字被用作大英图书馆“敦煌国际项目”的Logo,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成功案例。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合作,更是文明之间的交流。
杜伟生表示,古籍修复不仅仅是技术工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他分享了古籍修复的四大原则:先救命、后治病;不添也不揭;可逆;最小干预。这些原则体现了对古籍的敬畏与尊重。他提到,修复古籍其实是在传承文脉,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与其他文物修复相比,古籍修复有其独特之处。杜伟生强调,古籍修复不仅仅是修复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更是修复整个历史发展脉络。从历朝历代的经史子集,到造纸术、印刷术及装帧术的综合发展,再到各历史时期文化重心的转移,古籍都是最好的见证。
中国古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杜伟生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籍的价值和修复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古籍“活起来”,传承中华文明的智慧与底蕴。
本次专访,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古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的独特作用。让我们共同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期待未来更多的关注和努力,让古籍的宝贵遗产得以永续传承。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古籍修复的行列中来,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次专访以中新社北京报道的形式呈现,内容生动、文体丰富,深入解读了杜伟生老师关于古籍修复的理念和故事。希望通过这次专访,能够引发更多人对古籍的关注与热爱,共同守护中华文明的瑰宝。同时也感谢杜伟生老师的精彩分享,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籍修复这一行业的魅力和价值。在历史的浪潮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始终熠熠生辉,尤其是在宋朝时期,诗词文化的繁荣更是将这一光辉推向了顶峰。随着平话话本的出现,民间对于宗教之外的书籍展现出了巨大的需求,这也促使了“集部”书籍的大量涌现。到了明代,随着小说的盛行,民间对书籍的需求愈加多元,古代文化的传承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2013年6月8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揭牌成立,这一盛事标志着中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在古籍的拓展之路上,实则蕴含了古代教育的发展脉络。在古代,由于纸张的珍贵,书籍主要服务于文人阶层,内容以学术和宗教为主。直到明代戏曲、小说的普及,书籍才真正走进百姓家,让更多人得以接触和学习基础文化,这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古籍的流通与传承背后,反映了各封建王朝管理制度的一脉相承。出于政治考虑,历代佛经和儒家经典的流通都由官方严格控制,经厂是负责审核和印刷的权威机构。从管理角度看,北京的琉璃厂、南京和北京的裱褙胡同等都是书籍的印刷、装帧、交易的聚集地,这也是为了方便统治阶层集中税收管理。
如何让古籍“活起来”,让公众与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呢?杜伟生先生认为,加强古籍与公众的联系至关重要。他强调,中小学教育是推广古籍的重要阵地。书法、国画、民乐等已经相继进入中小学课堂,而古籍进课堂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式。通过接触古籍,让下一代了解它是伟大文化的载体。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都与古籍息息相关,华夏5000年文明中,汉字的发展从未间断。如果古籍基础教育跟不上,文脉可能会逐渐断掉。
必须从小培养青少年对古籍的兴趣,通过趣味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古籍的来源和构成,甚至可以引导他们亲自动手造纸、刻书。对外推广中国古籍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杜伟生指出,古籍“走出去”的意义在于让海外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是他们对特定事物看法不同的根源。古籍是了解中国人更好的渠道之一。
杜伟生先生是一位从事古籍修复40余年的专家,他全面掌握了中国各种古籍装帧形式的修复技术和中国传统字画装裱技术。他修复的古籍包括敦煌遗书、宋《文苑英华》、西夏文献等数千册件。他的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籍的魅力在于其串起了中华5000年的文明,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为了传承这一文化精髓,我们需要加强古籍与公众的联系,从小培养青少年对古籍的兴趣,同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籍,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