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死亡自闭症儿子养老院过10年
家庭背景与变故漆小明的坎坷人生
一、父母相继离世与自闭症确诊
漆小明的童年经历并不寻常。在他年仅3岁时,母亲冯桂香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离世。此后,父亲漆黔生作为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的教师,独自承担起抚养儿子的重任。在漆黔生退休后,父子二人相依为命的日子也面临挑战。直至2011年,漆黔生在家中去世,留下孤独的漆小明。
更为严峻的是,漆小明自幼被诊断为孤独症(自闭症)。这一病症使他面临语言障碍和社交困难,生活无法自理。漆黔生曾在给哥哥的信中多次提及儿子的病情,并强调“孤独症是一种终生性致残疾病”。
二、安置敬老院与十年孤独
父亲的离世后,漆小明的生活发生了剧变。因无直系亲属照料,他被社区居委会送往北京昌平某敬老院。从此,他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孤独地度过了十年。这期间,仅有佛教协会的一对夫妇短暂地探望过他。
在敬老院内,漆小明的生活单调而重复。他没有私人物品,不会主动交流,日常活动仅限于简单起居。他偶尔会说出“南口”(原家庭住址),但长期无人理解其表达意图。
三、遗物信件引发的社会关注
2021年,漆黔生的哥哥漆畹生(上海退休医生)去世,其千万遗产最终赠予护工。在遗产公证过程中,公证员季晨发现了63封漆黔生的信件,这些信件揭露了漆小明的存在及其困境。
季晨通过信件追踪到漆小明,并将他的故事推向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志愿者们的协助下,建立了信件展览角,让更多人了解孤独症群体。此后,漆小明开始接受定期的探访和陪伴,他的生活逐渐有了些许温暖。
四、现实映射:大龄自闭症群体的困境
漆小明的经历并非个案,他反映了自闭症患者家庭“双老”(父母年老、子女患病)的普遍难题。当父母离世后,患者往往面临安置机构资源匮乏、社会支持不足的困境。
法律中的“必留份”条款(为丧失劳动能力亲属保留遗产)在漆小明的情况下并未起到作用。因其父亲遗留的14万元存款被视为“足够生活保障”,最终遗产全数归属护工,制度漏洞显露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五、后续影响与启示
漆小明的案例不仅引起了公众的讨论,还促使了自闭症患者终身托养机制的倡导。社会开始呼吁建立更完善的监护体系和专项福利支持。许多自闭症家长也开始加强规划,如设立特殊信托或联系托管机构,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注:截至2025年,漆小明仍在敬老院生活,但他的生活已获得了部分社会支持。他的故事成为了国内孤独症群体生存现状的典型缩影,引发了社会对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