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包装越来越空
一、现象观察与公众反馈
近期,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空气包装”与“缩水通胀”。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零食时,发现包装体积庞大,然而实际内容物的量却明显减少。比如薯片包装袋内充斥着大量空气,消费者甚至戏称其为“为空气买单”。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牛奶盒内填充纸板、糖果盒内遮挡空余部分等,这些都被网友们戏称为商品的“公摊面积”。
这种过度包装的现象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强烈反响。据一项调查显示,高达84%的消费者认为当前的零食市场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许多网友反映,包装的大小常常误导他们的消费选择,当他们拆开包装后,往往会因为实际内容物的量而感到心理落差,甚至有些消费者质疑商家是否存在“欺诈”行为。
二、背后的成因剖析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背后反映了商家的策略驱动和市场机制的问题。
随着原材料、渠道等成本的上涨,企业为了维持利润,开始通过减少内容物的量(如“缩水通胀”)或增加包装体积的方式来进行调整。精美的包装往往容易让消费者误认为产品质量更高,部分消费者出于送礼的需求,更倾向于选择华丽包装的商品,这也为商家提供了市场激励。
尽管新国标GB23350-2021对食品包装空隙率上限做出了明确规定,但部分企业仍通过设计漏洞规避规定。过度包装的判定需要综合考虑空隙率、层数、成本等多个指标,市场监管在技术上存在难度,这也为一些企业逃避监管提供了可能。
三、应对策略与未来趋势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政策制定者需要继续加强规范,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来限制过度包装。例如,《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对包装层数和成本占比做出了明确限制,这将推动行业进行整改。
企业也需要进行技术和环保创新。例如,对于一些必要填充气体的商品(如薯片),可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包装的体积。推广可降解材料、简化包装设计等方式,也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响应“双碳”目标。
提升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消费者关注商品的净含量而非包装体积,这将倒逼企业进行改进,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效应。
四、争议与反思
过度包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保议题,它更深入地涉及到消费者权益和商业。尽管新国标提供了技术上的依据,但要想根治这一乱象,还需要企业的自律、监管的强化以及公众的监督协同推进。我们需要深入反思现行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